分享到: | 更多 |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然而,纵观时下的理论学习,不难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一提理论学习就皱眉头,不自觉地流露出烦躁情绪和抵触心理;有的只是机械地填写笔记,以学习次数和笔记篇幅来代替理论的入心入脑和融会贯通。
之所以出现官兵理论学习不自信的现象,很大程度是理论传播形式的原因。有的以“旧八股”穿针引线,用“洋八股”谈古论今,语言求高求大,缺少“家常菜”的味道。有的把一些本来可以通俗解读的基本原理用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或词汇进行阐述,导致大家不愿看、不想听,也搞不清、弄不懂,正如毛泽东所言“缺乏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有句话说得好:“简单的也是美丽的。”简单是事物的本质,最伟大的真理往往也是最简单的道理。美国太空总署曾征集一种能在真空环境中使用的超现代化书写工具,要求可以让笔嘴朝上书写,而无需补充墨水或油墨。消息传出,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挖空心思,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太空专用笔。但最后最令太空总署中意的却是一封只有6个字的电报:“试过铅笔没有?”同理,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其理论观点之所以能够迅速为人们所理解接受,正是因为既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通俗易懂。换言之,只要有利于真理传播、有利于问题解决,谁又会嫌语言简朴、方法简单呢?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也必须落到实践中,即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的内心深处,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正能量。
当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并不是不要理论阐释,而是要拨云去雾、删繁就简,让语言多沾泥土味,让文风平易近人,要“接地气”、见“活思想”、做“家常菜”。追溯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历程,我们不难看到,正是理论的大众化、教育的群众化、语言的平民化和文风的家常化,才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普通士兵真正懂得“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并始终凝聚和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一心战斗、生死相依。
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要大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清除理论学习中的“拦路虎”、“绊脚石”。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当做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紧抓不放,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党的创新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下接“地气”、身上沾“泥土气”,做适合大众口味的“家常菜”,多些“新话”、“俗话”、“白话”,让广大官兵真正看得懂、听得进、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