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北方在《南风窗》撰文认为,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时代背景和革命时期不同了,我们有必要分析毛泽东的视野中群众路线的理论含义和历史实践,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思考群众路线应如何调整和完善,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作为政治哲学的群众路线。在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目标下可以联合的所有阶级或阶层。在毛泽东思想中,人民群众这个范畴占据了特殊的重要位置,被赋予了道德上的崇高地位,人民群众的利益被确立为政治行为合法性的最终依归。党的领导的合法性是通过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通过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的表述方式将这种关系称为“血肉联系”,即党和群众之间的这种政治代表关系,或者说一部分先进分子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亲缘关系来比喻的。于是就不难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体性民主。
作为政治实践的群众路线。对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认为,群众中蕴藏着智慧和力量,但是处于无序状态,需要领导干部去挖掘和梳理,要“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对于“做群众的学生”,党的干部要“学习”的至少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群众的真实需求,第二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况。因此,进行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具体的政治进程方面,群众路线通过民主集中制来体现。 “做群众的先生”,是指在路线、政策、方针制定后,党的干部要向群众宣传、解释,如果群众有不理解的地方,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而不能靠压制。做学生和做先生这两个阶段是应当无限循环的,认识水平也是随之无限深化的。此外,群众路线还包含着很多工作作风方面和具体的工作方法上的要求。
群众路线需要完善。今天的中国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党对当前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最新认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各国普遍面临一个回避不了的悖论:时代呼吁更多民主因素,但大众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更加倚重政治精英的负责任态度。在尴尬的时代难题面前,毛泽东留给中国的遗产之一——群众路线,是否提供了一种突破的可能性?这取决于党和人民群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并辅以其他机制,敦促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著名的“窑洞对”中说,突破历史周期律的办法是实行民主 (通过群众路线实现的实质性民主),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才能不人亡政息。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群众路线下,群众所起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今天的群众路线教育最需要完善的正是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制度安排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将群众参与政治、监督政府的权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走群众路线对领导干部而言不仅是政治上的号召,而且是行动的一部分。党群之间“团结的愿望”仍是群众路线能够收获成效的决定性条件。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抱有盲目的乐观,因为现在已经是个利益分殊的时代,是个“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的时代;既得利益恰是矛盾产生的根源。所以,破除既得利益集团、铲除腐败,就成了群众路线真正起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