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幼敏在《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央视播出的连续剧《毛泽东》是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剧作。该剧片头冠以“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属历史正剧无疑。既是历史正剧,编创者就应该懂历史。可是不幸的是,这样一部历史正剧却在播出不久即出现了两处常识性错误:
其一,该剧第七集中毛泽东、何叔衡出发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时,画外音解说:“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荧屏字幕也打出相同字句。众所周知,党的生日定在7月1日,几十年来已成传统;近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严肃考证,又肯定了中共一大开幕的确切日子应为1921年7月23日,这已成定论,是历史常识。然而不知何故,在这一重大史实上,《毛泽东》一剧却将党的诞生月份误为“六月”,出现不应有的“硬伤”,令人匪夷所思。
其二,中国人姓名自古以来有姓、名、字三部分,有的人还有号。清末民初虽然社会风气发生巨变,这一传统却还保留着,故毛主席名泽东,字润之,在《毛泽东》剧中多次出现,交替使用。使用名和字是有讲究的,有一定的规矩,即在当面称呼时,为表敬重一般要称对方的“字”,且不可带姓,而自称则只能称“名”,不可称“字”,然而在《毛泽东》第十集,当剧中毛泽东与成团总对话时,毛泽东三次自称“润之”,其中有两次还自称“毛润之”,而成团总也称对方“毛润之”,这显然不合“字”的称谓规则。同样,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而在第十一集里,蒋一次自称“介石”,一次自称“中正”,在第十三集里,蒋甚至于同一句话里先自称“介石”,后又自称“中正”。显然,该剧编创人员不太了解中国人名和字的称谓规则,才这样随意应用,出现了混乱。
《毛泽东》一剧的播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衷心希望该剧的制作方、播出方以及相关各方再认认真真地审查一遍,精益求精慎上加慎,以避免“硬伤”,杜绝错误。
(王观澜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