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观点摘编:从源头遏止和纾解社会戾气
//www.workercn.cn2014-04-22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从源头遏止和纾解社会戾气

  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地铁里,乘客为抢座争吵;公路上,有车族们因为抢行剐蹭而争吵,有时还升级为血腥殴斗;有人仅为停车争执,当街摔死2岁女童;有人因邻里之间的口角,连杀5人;有人因怀疑隔壁老人偷了自己200元钱,纵火焚烧敬老院,造成11死2伤……这些暴力事件的起因,多数是些许小事、寻常争议,有的只是无端怀疑,也确有是遭遇不公的,但都不至于动用暴力。可是,暴力泄愤的结果却都是殃及无辜的流血惨剧。在这些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之间横亘着一股“暴戾之气”。

  要从源头上遏止和纾解社会戾气,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社会贫富差距越大,弱势群体的不平等感和对社会的不满就越强。在贫富差距仍旧显著的今天,弱势群体很容易将对不公平的愤恨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仇视。当一些“先富起来的人”非但没有去帮助大部分人共同富裕,反而肆无忌惮地“炫富”和“为富不仁”,国人的敏感神经就会被刺痛,一些强悍的弱势者的怨气就会被激化为戾气,或者转而通过随机暴力行为来宣泄。

  既然各阶层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就必须下决心调整利益格局,着力缩小贫富差距。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试想,如果能够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打破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那么,又何必再担忧医患冲突的防不胜防?

  各级政府和人大代表应肩负起体察民意的责任,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近年来,尽管保障公民行使表达权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民意表达渠道依然匮乏,部分群众只能通过非制度化渠道实现政治参与,群体性表达往往呈现出无序化和非理性化,甚至演化为破坏性的“闹事”。各级政府要为群众构建表达和就地解决利益诉求的常态化机制,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打通传递民情民意的“绿色通道”。

  将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到社会治理体制。着力推动公益化心理咨询机构全面入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乡村,组建广覆盖无死角的实时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广泛招募高素质志愿者,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开展专业化辅导。提升人们的归属感、愉悦感,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作者:王列珉,《学习时报》2014年4月14日 笑航/摘编)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