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观点摘编:道德建设要“不忘本来”
陈来//www.workercn.cn2014-05-0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在这个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包括积极变化,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道德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共生活“失序”和一部分人的行为“失范”、道德意识混乱。这种状况折射出社会教育、基础教育中品德教育之不足。因此,如何正人心、移风俗,建立一个平安、有序、和谐的社会,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以传统道德资源来涵养现代道德品行。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完整的德行人格理想和道德准则体系,这些都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然而,近代以来,不少人全力批判传统道德,力求切断自身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认为只有与传统决裂才能实现现代化。这种观念影响至今。

  事实上,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人类社会之所以基本存在,必须具有一些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就是基本道德,而且这些基本道德无所谓新旧,无所谓古今,是属于不变的道德,比如守信;另外也有一些与特定社会制度有关的道德,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属于可变的道德,比如忠君。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仁爱、礼让、信义、和平、勤勉、正直、廉洁,这些都是不变的道德,我们所肯定的传统道德就是指那些不变的道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传统道德”并不“传统”,或不仅仅是“传统”的,它们普遍适用于现代社会、未来社会。

  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并不因时代变化而消失。一个时期以来流行的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共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信仰相比,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理想、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建设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大力支持国学的传播和普及,使中国文化的道德价值通过教育途径,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心灵,使传统道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推动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陈来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儒学史·宋元卷”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