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总赴北京调研组
编者按
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以来,从“1+6”文件到“职工发展规划”,再到“1+9”文件,工会工作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逻辑清晰,工作得法,成效显著,得到了职工认可,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北京特点的城市工会发展新路子。在这个过程中,工会工作者和工运研究者边实践边思考,总结和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现撷取其中一些文章予以刊发,以期让广大职工、工会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北京市工会5年来的创新实践能有一些理性认识和理解。
坚持紧扣中心、发挥优势,是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展现作为的着力点;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途径;坚持继承创新、强化自身,是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北京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加速期,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为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北京市总工会以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服务体系为依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推动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对职工的全覆盖,实现服务职工由工会自我循环向社会化格局转变,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职工队伍稳定、组织动员职工为促进首都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充分发挥了工会在职工群众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切实体现了工会做职工群众工作的主体作用,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城市工会工作发展新路子。
北京市总工会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建立全覆盖的服务体系,打造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结构和职工队伍出现了新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占73%,非公企业职工占70%,职工分散性、流动性增加,迫切需要调整工会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哪里就有工会的维权与服务。自2009年起,北京市总工会在市、区县、街道乡镇建立健全联系职工、面向社会的三级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由市职工服务中心、区县职工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和社区楼宇工会服务站组成的三级服务体系,以及由市总产业工会、局总公司工会、基层单位工会组成的覆盖产业系统的三级服务体系,为职工提供帮扶救助、法律援助等各项服务。其中,市职工服务(帮扶)中心设立接待服务大厅、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帮扶超市或救助物资储备室等;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设立接待服务窗口、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帮扶超市或救助物资储备室等;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设立接待服务窗口、劳动争议调解室,有条件的设立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园地等,并整合相关资源,向商务楼宇和社区、村延伸,通过社区楼宇工会服务站与社区社会服务站、党建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合一”的形式开展工会工作,形成工作对接、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经过几年努力,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运行机制基本顺畅,工作成果初步显现。
二是构建网格化的管理框架,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针对职工权益维护和队伍稳定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北京市总工会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框架,以网格为单位,搭建工作平台,进行资源整合,逐人、逐地、逐事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实现网格全覆盖、服务精细化,做到工会服务体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劳动争议社会化大调解格局,与人力社保局、司法局、信访办、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市企联共同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六方联动机制,在市和区县两级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在街道乡镇建立工会服务站与司法所和社保所联动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局总公司一级工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在大型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员制度,并与市人社局、市建委、市公安局建立农民工维权四方联动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网络,成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机制,纳入全市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为解决工会法律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市总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21家律师事务所近400名律师,并培训1.5万名基层工会干部从事法律政策咨询和劳动争议调解。2009年以来,劳动人事仲裁部门受理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同期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受理案件数量和调解成功率则逐年递增。 市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建立由职工服务网、服务热线、博客、微博和短信平台组成的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24小时为职工提供不间断服务,并与市政府的相关服务热线,如市劳动保障热线12333、法律服务热线12348、非紧急救助热线12345等,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交换信息,构筑了服务职工的信息大平台。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工会服务站和市总各产业工会(部门)、局总公司工会设立专用电话,并面向社会公开工会服务站的电话,让职工有困难能够及时就近找到工会。同时,市总工会会同市发改委编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将职工发展事业纳入地方五年规划,成为全国工会系统的首创。
三是实行实名制的会员管理,提供普惠制的综合服务。
北京市总工会通过建立三级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为职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加强对会员的人性化服务,对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状况做到动态掌握,市总工会开展工会会员和会员单位“实名制”信息采集工作,及时了解会员真实情况。目前已形成了数据准确、信息丰富、动态管理的北京市工会会员和建会企业数据库,实行信息采集与建会同步,实现会籍实名制动态管理,为掌握职工和企业情况、组织动员职工、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了独特资源渠道。为强化困难职工帮扶功能,工会服务站通过及时采集、动态跟踪困难职工和困难劳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困难帮扶和应急救助。推动全市职工广泛使用京卡·互助服务卡,整合社会单位的资源,向全市会员提供互助保险、职业介绍、困难帮扶等免费服务,成为服务型工会名片。工会温暖基金会通过社会慈善基金、系统互助基金、特殊群体专项基金三种方式。“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项目通过对职工门诊、住院医保自付部分给予一定比例报销,减轻职工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建设服务型枢纽型工会组织,探索城市工会工作发展新路子。
为提高工会服务职工、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北京市总工会调整组织机构,成立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形成有利于重点工作推进的大部门工作模式。市总工会机关干部定点联系全市基层工会服务站、800余家企业和1500名职工,及时了解基层工会工作状况和职工的意愿要求,使工会接到了“地气”。加强基础设施配置和经费投入,市总工会将7%的行政开支和增收经费的全部用于服务职工。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工会协管员工资财政支付保障工作,将各级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和工会服务站工作人员纳入社会工作者序列,推动工会服务体系纳入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纳入街道乡镇和社区发展规划。围绕如何参与社会建设、从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好枢纽型工会组织职能这一课题,北京市总工会既注重工会自身组织建设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又加强对工会系统职工类社会组织的建设、服务、管理,充分发挥职工技术协会、劳模协会、文体协会等各类协会作用,成立社会工作部,积极承担政府授权的有关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探索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有效开展工作的新途径。
北京市工会三级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是坚持紧扣中心、发挥优势,是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展现作为的着力点。
北京市总工会立足群众组织的特点,主动融入首都工作大局,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职工提供维权和服务,使各级工会服务中心(站)成为工会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的载体,成为职工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企业及职工的主要窗口。各级工会服务中心(站)积极承担政府交由社会组织管理的部分社会事务,并在社会建设中依据自身组织优势,发挥其作为枢纽型组织的作用,为维护首都职工队伍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途径。
工会工作的对象大部分都在基层,矛盾困难很多在基层,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重点也在基层。北京市总工会将工作重心下移,创造性地建立三级服务体系,把组织机构延伸到基层、干部队伍配备到基层,信息渠道拓展到基层,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各级工会干部面对面与职工沟通交流,心贴心做职工思想工作,实打实为职工说话办事,基本实现了职工队伍状况在一线掌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一线开展。实践充分说明,只有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工作上依靠职工,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才能更好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到党领导的工会组织中来。
三是坚持继承创新、强化自身,是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推动力。
北京市总工会在继承已有经验基础上,敢于建首善创一流,敢于攻坚克难,敢于不拘一格,对工会运行体制、工作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包括调整工作机构、健全三级服务体系、加强参与社会管理等,拓宽了工会工作领域,为探索城市工会工作发展新路子等重大课题作出了积极努力,充分发挥了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作用。
(本文为2012年6月全总赴北京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