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北京劲松街道工会学雷锋从身边点滴做起
//www.workercn.cn2014-04-22 14:35:10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 更多

  ■辖区外的职工也在他们这儿参加联谊并找到了对象

  ■组织企业职工会员到首都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

  ■帮助小区的一位聋哑人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上周末,微信朋友圈里直播的一场特殊婚礼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婚礼现场气氛喜庆、热烈,新娘和女方家属身着民族服饰显得十分醒目。

  记者随即联系了发布此图的劲松街道工会服务站副站长陈亮,得知这桩姻缘是在做工会工作时“顺带手”促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红娘”的两位劲松街道工会服务站工作人员受邀参加了这场婚礼。

  单身联谊促成好姻缘

  当天办喜事的这对夫妻,新郎许先生在一家银行工作,新娘王小姐是一名小学教师,朝鲜族人。新郎家住劲松街道,新娘住在西四环,地理位置相差七环的两人,相识源于劲松街道总工会组织的一次联谊活动。

  说起头一次见面,许先生仍然记忆犹新,“那是2012年,我们俩都是被朋友拉着去当陪客的,谁知到了那,我一眼就看上她了,算是一见钟情吧。当时留了联系方式,后来我主动约了她几次,慢慢感情就培养起来了,算是有共同语言吧。”

  两人加入工会的地点都不是劲松街道,然而劲松街道组织的单身联谊活动并没有将他们排除在外。正是工会组织这样“顺带手”的一个举措,让两个身处不同行业、有不同朋友圈的人找到了交集,从相识到相恋,最后得到双方父母认可喜结连理。

  陈亮告诉记者,劲松街道总工会自2011年起,通过与各类专业公益机构合办、协办的方式,累计组织单身联谊活动25场,累计参与的劲松辖区建会单位职工会员有400多人次。

  到首图做一天志愿者

  据了解,像这样超出工会工作范围促成的好事,不只相亲这一类,劲松街道总工会将学雷锋纳入了日常工作中。今年3月,劲松街道总工会工作人员和建会企业的职工会员来到首都图书馆进行志愿服务。引导和帮助读者借还书,回答读者的各类问题。

  当天早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先对这8名志愿者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培训,包括馆内藏书位置、各馆分布等内容。过程中,志愿者们遇到咨询最多的就是“洗手间在哪?”、“烹饪的书籍在哪?”等问题。

  在自动借还书机前,一位79岁的老人满面愁容,嘴里念叨着:“怎么又忘了。”工会干事刘如琪赶忙走上前去询问:“大爷,您怎么了?是要借书还是还书?”“我要还书,这几本书明天就到期了,得赶紧还啊。”“我来帮您吧,您看,您按这儿,还书,然后刷您的图书证……”刘如琪边说边演示。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很快,大爷带来的三本书完成了还书手续。这还不算完,刘如琪进一步询问:“现在书还完了,那您会借吗?”“不会啊,我虽然经常来,但都是在这车里淘换人家还回来的书,看到自己喜欢的,再找人帮我借。”刘如琪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给老人家一一介绍各馆藏书类别,把老人带到了其喜欢的文学区域,耐心等待老人选择好书目后,再次回到自助借还书机前,帮老人完成了借书手续。

  “这一天的活动不是开始也不是终点,我们的思路是将学雷锋纳入我们工会的日常工作中。”陈亮说,“尤其要多做顺带手就能助人的事。”

  为残疾人牵线找工作

  在磨房北里社区,不少居民都知道有个聋哑人叫张男,他不仅住在这个社区内,还负责该社区的保洁、绿化工作。虽然在与人沟通上有障碍,但却不妨碍他对工作的热爱。

  “踏实、努力,只要小区草坪上还有垃圾,不管几点,是不是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他都一定会干完再回家。”负责磨房北里社区物业管理的北京华腾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建这样评价张男。

  张男今年37岁,从聋哑学校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全靠父母照顾。一次机缘巧合,劲松街道总工会接到4家建会企业的诉求,说需要招聘,于是马上着手准备,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招聘会。开展这天,陈亮见张男正在社区花园内溜达,把他带到招聘会现场。由于之前听说北京华腾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正想招一名能干活的残疾人,陈亮将他重点推荐给该单位招聘负责人。双方一接洽,都很满意,于是,张男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张男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干起活儿来认真负责,不光修剪草木、清洁小区道路、花园、电梯,水电工人工作时,他还主动帮着扶梯子、搭把手。看着张男擦洗小区电梯时一桶一桶换水的认真劲,王建打心底说:“真是找到了一个好员工。”

  有了收入来源,张男不用再完全依赖父母。他的母亲告诉记者,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对一直处于待业状态的张男十分担心,现在工会帮着找到工作了,让她放心多了。

  “按道理来说,工会是为建会企业和职工会员服务的,组织招聘也是针对这类人群,为他们牵线搭桥。”陈亮说,“但如果能够做些事,为更多的人服务,而且像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既能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又能为残疾困难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和谐社区,促成了,比我自己做成一件事都开心。”(本报记者 刘欣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