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五年来,全市新增工会组织18.6万个,新发展工会会员257.77万人,增长率分别为472%、76%。目前,全市工会组织22.54万个,工会会员598.1万人。”在4月17日举行的北京市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市总组织部负责人向记者通报了这一组数字。他说,近几年,北京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从“成绩平平”变成在全国“名列前茅”。
工会组建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只是全市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市总工会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按照“调整适应、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和“维权要到位、服务要做实、发展要全面”的工作要求,在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设服务型工会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使工会组织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工会工作呈现出全新的局面。
“顶层设计”以职工为本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首都的城市管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增加,新兴产业和行业大量涌现,用工形式更加多样,职工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也日益突出。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工会作为最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过去一些老的工作套路已经有些不适应形势了。现实要求我们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工会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梁伟说。
2008年12月,北京市委召开全市工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首都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具体任务。
2009年2月,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市总工会以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为统领,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出台了关于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工作、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深化送温暖工程的6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新时期指导首都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6”文件,对首都工会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让工会干部对新时期工会工作“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建立了由市职工服务中心、区县职工服务中心和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构成的覆盖全市的“工会三级服务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2013年1月,北京市总在“1+6”文件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关于深化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及其9个执行性文件,形成“1+9”文件。
北京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曾繁新说:“‘1+6’文件是对北京市工会工作基本框架的全新设计,‘1+9’文件则是对‘1+6’文件的进一步细化,是落实‘1+6’文件的‘桥’和‘船’,其宗旨是,推动各级工会组织以建设工会三级服务体系为抓手,创新组织架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以市职工服务中心为中枢的三级服务体系已有17个区县职工服务中心、346个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7485家达到“五亮”(亮牌子、亮身份、亮制度、亮项目、亮程序)标准的基层单位“职工之家”,为职工提供热线咨询、信息采集、京卡办理、工会信访、困难帮扶、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服务、婚姻介绍、文化教育、互助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
组织全覆盖 服务零距离
“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情往基层注”是近几年北京市工会上下最重要的一条工作原则。包括工会服务站建设、社区联合工会建设、职工之家实体化建设,以及工会搭建的许多学习、活动平台,无不遵循这一原则,使职工能够就近就便享受工会服务。
2012年10月底,针对小微企业建会率低、零散就业人员入会率低的问题,市总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村)联合工会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区作为社会网格化管理最基层单元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工会组建模式,广泛吸纳小微企业人员和零散就业人员加入工会组织,使工会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目前,全市已组建社区联合工会5718个,覆盖小微企业9.39万余家,发展工会会员57.81万余人。同时,还为入会职工办理了搭载6大类、387个服务项目的“京卡·互助服务卡”,使职工享受到工会的服务,增强了作为工会会员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首钢职工李某身患重病,2012年一年先后9次住院治疗,所产生的医疗费经“医保”报销后,个人还需支付23.57万元。令他意外惊喜的是,在他未交保费的情况下,北京市总工会设立的“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为他“自付”部分报销了8.9万多元的费用。而且整个过程没有让他和家人跑一步路、费任何周折,报销款直接就进入了他的“京卡·互助服务卡”个人账户。该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受益职工已有120万多人次,赔付金额1.8亿元。
2013年4月,市总机关又增添了一个新的部门——社会工作部,其职能就是“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职工服务”,延长工会服务手臂。一年来,已购买了55家社会组织的58个服务项目,已承接社会组织开展了1000余次服务职工的活动,受益职工达11.8万人,搭建起了工会社会工作的体系和网络。
维权要到位 发展要全面
近年来,北京市各级工会以加强深化“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服务凝聚机制、组织动员机制、全面响应机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北京特点的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品牌。
——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顺利完成了三年工资集体协商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探索总结了“行业协商层级上移”“区域协商实现覆盖”“企业协商提质增效”等有效经验。全市已有8万多家建会企业建立协商机制,覆盖职工299万人。
——创新社会化劳动争议调解格局,建立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六方联动机制;购买21家律师事务所、400多名律师法律服务,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五年来,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6万件,调解成功8.1万件,涉及金额6.5亿元。
——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促进职工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市总先后推出“学分银行计划”“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等,为职工成才成长提供机会、铺平道路。
——建设并升级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综合利用服务热线、网站和手机短信、微博等信息化服务手段。信息平台自2009年运转以来,接听职工来电48万余次,发送服务信息1844万条,网站浏览量1020万人次。
——设立“专项温暖基金”,积极探索社会化、专业化慈善基金发展模式。3年多来,已设立专项基金26个,累计发放救助金3694万元,累计救助困难职工15000余人。
——为职工和企业搭建“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打造出职工文化艺术节、“五一”文化假日活动、职工艺术团等服务职工的文化品牌。这些活动吸引了数百万职工参与;职工艺术团已为基层职工提供300多场公益演出。
……
五年来,首都工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推动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对职工的全覆盖,实现了服务职工由工会自我循环向社会化格局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城市工会工作新路子。(本报记者 郭强 周兴旺 彭波 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