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小科技驱动经济效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工作室,团队攻坚的脚步不曾停滞。“创新梦”的光芒透过辛勤的汗水照进现实,让理想不再只是梦想,变得更有温度、更加真实。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实施了20余个创新项目,带领职工为项目创收5000万元。”在工作室里,王永好正带着创新团队将BIM技术应用于该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和4D施工模拟等。他介绍,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将收获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开发阶段,但必将成为主流方向。为了熟悉该技术的应用,1年多来,工作室的成员们潜心钻研,从图纸设计到模拟制图、改进细化每一个细节。目前,大家都熟练掌握了操作方式,能完成建筑3D模型的制图。在观看了工作室BIM作品后,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冯艳玲赞叹道:“这样就能让门外汉一眼看懂工程建设,科技真强大!”
在劳模的引领下,创新团队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而团队创新模式的引入,也让职工创新打破了劳模、骨干 “单兵作战”、“独立而支”的尴尬格局,创新思维愈发开阔。
8月16日下午,工作室内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王永好带领着10多名创新团队成员与局科技部相关专家正对空中连廊提升进行专题分析例会。工程三道钢连廊总重量达6160吨,刷新国内空间连廊总体量纪录,尚无经验可借鉴。“若用传统高空悬臂法拼装将增加项目成本,且安全风险更大。”“175米高空作业对精度要求特别高,偏差超过2厘米将无法与主体结构对接。”会上,一个又一个的课题困扰被摆在了台面上。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寻找着解困的答案。“从哪里入手破题?”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研讨,团队成员提出的“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进行高中区连体安装和采用原位拼装方案进行低区连体及大悬挑结构安装”相结合的方案,让之前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技术创新,管理创效,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工作室在新科技的应用和研发方面已经释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这种效应未曾止步于图纸之上,而是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每一个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