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销售格局大不同 铃木汽车有可能放弃中国市场

//www.workercn.cn 2017-07-10 07:37:00 来源:myauto 

  销售格局大不同 铃木汽车有可能放弃中国市场

  虽然很多人眼中的印度是比较神奇的存在,但聊到印度汽车,他们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要不然,为啥三星、特斯拉、富士康甚至上汽MG等等争相去那边建立工厂。再加之此前被塔塔收归囊中的捷豹路虎以及举世闻名的印度塔塔的Nano等等,印度的汽车工业实力不可小觑。

  不过,要聊聊印度车市的引领者,玛鲁蒂铃木是毫无疑问的实力担当。这家铃木与印度玛鲁蒂合资的公司在去年4至12月期间,为铃木汽车贡献了超过半数的销量。而作为铃木汽车在中国的部分,他们的总体情况都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今年前五个月,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累计实现销售4.76万台,同比降幅28.95%。这其中,无论昌河铃木还是长安铃木在五月份的同比销量数字都可以用惨跌来形容。五月份,场合铃木同比下跌57.37%,长安铃木同比下跌39.02%,如果再多点就能赶上现代起亚了。

  后奥拓时代长安铃木难续辉煌

  很多人对铃木的第一印象源于奥拓。在当时的时候,奥拓四兄弟风光无限,相比富康捷达来说更接近与人们的荷包。

  伴随奥拓时代的凋零,以雅阁为代表的中级车引领了千禧年之后的消费潮流,而这些年来中国车市风云变化,国产车和SUV车型成了当下的消费热点。

  在时代的裹挟下,铃木虽然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但始终让人觉得有些苍白无力的感觉,这为铃木在中国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在myauto的《铃木骁途身世起底 整容之后你能否逆转命运?》里分析过铃木汽车的一些产品开发策略,用拉皮整容的方式虽说能够帮助厂家用很经济的方式推出全新车型,但从网友的评论来看,他们对铃木车型的空间并不满意。

  也曾仗剑走尝鲜保守策略凸显商业逻辑

  对于“小型车之王”来说,要想得到大空间确实很难,但并不是说铃木没有努力。

  曾经,铃木也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它的首款中级车产品——凯泽西,但这款车型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波澜。不精准的受众人群以及凯泽西在知名度、网点和性价比方面的劣势,大约是这款车型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

  也难怪,虽然凯泽西拥有中级车的尺寸、进口车的品质和相对平易的售价,但这是一款怎么看都不像中级车的中级车,而对于该价位区间的受众来说,买车并不是为了好玩,更是经济性、空间、便利性等方面的综合结果。

  销售形势大不同重心转移或放弃中国市场

  自凯泽西之后,铃木汽车在中国的三驾马车思路愈加清奇:

  铃木中国卖吉姆尼和超级维特拉;长安铃木主要卖维特拉、启悦、雨燕和锋驭;昌河铃木能拿得出手的就只剩下北斗星了。从这些车型来看,他们无疑都恪守了铃木汽车在小型车方面精益求精的传统。较小的个头,再加之部分车型所谓的专业越野性能,当作有钱人的玩具固然美妙,但对于那些不是特别有钱又有品质需要的用户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从销量来看,铃木在中国的卖的最好的就是维特拉了,这是一款个头相对大一些的产品,符合人们对SUV近乎偏执一般热爱。而在印度市场,他们去年销量最好的车型是奥拓,今年销量最好的是雨燕。再加之铃木和现代的其他车型,这些畅销车型要么比较小,要么越野能力比较突出。

  这些特点,对应的是印度比较差的基建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路况要比他们好上不知道多少个层次。

  从某种程度来看,能够开的起个头比较大的车、能够承担得起SUV较高的油耗,本身也体现了两个国家在消费实力方面的差异。

  如此,我们反过来看看铃木汽车曾经和正在遭遇到的“倒春寒”就会特别耐人寻味:2012年,铃木退出美国汽车市场;2016年十月份,有传言称技术中心可能会被取消,导致人员流失;2017年,长安铃木从2011年22万辆的销量巅峰跌落至前五个月3.97万台销量业绩。无论从他们的销量业绩还是铃木在中国的品牌发展状况来看,都与其曾经的辉煌极不相称。当昌河铃木另起炉灶之后,铃木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被稀释,也就是说长安铃木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乎铃木汽车在中国的未来走向。

  文末:

  随着铃木销量数字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印度市场必将成为铃木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会导致铃木在产品开发方面更加的清奇与奔放。尽管中国车市已经连续数年引领全球新车消费的风潮,但对于铃木来说,过多的竞争者以及中印两国的巨大差异,使得铃木中国、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都无法交出令人满意的销售业绩。对于用户来说,这种趋势值得警惕。

  责任编辑:

编辑: 邬丹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