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蓄力之年”难蓄力 英菲尼迪离年销10万辆目标还有多远?

//www.workercn.cn 2017-09-04 09:10:19 来源:中国网汽车 

  中国网汽车9月4日讯(记者 维玉)日前,英菲尼迪携全系10款车型亮相今年的成都车展,并启动了以“挑战人生新高度”为主题的“2017英菲尼迪SUV挑战之路”,其目的是为再次提高英菲尼迪在国内的知名度,以期让消费者对东风英菲尼迪的产品有更多了解和认同。

  最新数据显示,英菲尼迪前7个月在华累计销量2.53万辆,同比增长16%,但与其他二线豪华品牌相比,差距依然明显:今年1-7月,凯迪拉克在华销量9.28万辆,同比增长65.7%;捷豹路虎在华销量7.87万辆,同比增长27.4%;沃尔沃在华销量为6.11万辆,同比增长30.5%;甚至2014年底才重返中国市场的林肯也取得超过2.9万辆的销量,同比大涨92%。

  对于中国的豪华汽车市场来说,达到年销量10万辆目标才算是真正拿到进入畅销豪华车俱乐部的入场券。英菲尼迪在2014年曾提出过“2018年销售10万辆”的口号,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品牌力弱、缺乏国产新车型等已成为英菲尼迪在华销量遇阻的重要原因,此外,英菲尼迪与经销商关系紧张,不断出现的经销商退网事件也一直遭人诟病。

  但东风英菲尼迪方面对中国网汽车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东风英菲尼迪表示,公司通过经销商减负等举措,今年上半年,已有六成经销商实现盈利;同时2017年是“蓄力之年”,公司将坚持把“质”的增长放在首位。

  力不从心:与经销商关系长期紧张

  不少人知道英菲尼迪这个品牌,都是从2013年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开始的,凭借着这一营销模式英菲尼迪狂刷了一把存在感,一度成为中国豪华车市第二阵营的领头羊。

  然而,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本来借助娱乐热点,成功把自己“拉回”到主流品牌的英菲尼迪,却在如今面临再次被“边缘化”的命运。

  今年7月初,一则“英菲尼迪经销商退网”的消息被曝出后,很快成为业界朋友圈的热点。消息称,在浙江地区,因为英菲尼迪经销商退网,导致温州、义乌车主无法正常维修保养。还有报道指出,除浙江外,华东多个省市的英菲尼迪经销商均对英菲尼迪品牌方面存在不满,并称自年初以来,几乎每月都有英菲尼迪经销商退网事件。

  时隔一个多月,英菲尼迪官方就此事作出回应,称已出台措施解决温州、义乌两地车主售后服务问题,并正在两地筹建新的授权经销商,预计新店将于2017年底、2018年初正式营业并提供相关服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汽车品牌信心指数研究》报告显示,英菲尼迪在厂商管理和厂商沟通两个环节处于44个品牌的倒数第3位。记者还留意到,在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2016年底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对供应商满意度调查(2016)》中,英菲尼迪得分63.7,位于下位圈第22位。

  回天乏力:品牌竞争力被指始终不强

  公开资料显示,英菲尼迪早在2006年就已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主流豪华车品牌中,英菲尼迪一直都徘徊在边缘。三年前东风英菲尼迪的成立,为英菲尼迪本土化铺平了道路,但这三年期间,英菲尼迪的国产车型仅有Q50L和QX50。有市场人士表示,两款车的市场表现已经颓势尽显,只能依靠降价优惠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SUV车型QX50,其销量落后于轿车Q50L。

  英菲尼迪进入中国以后,产品更新节奏缓慢,大部分新车都只是外形稍微动了下“手术”的小改款,因此也很难赢得消费者亲睐。有英菲尼迪经销商曾直言,QX50卖了五六年还未换代改款,导致30余万的车在市场终端优惠8万元后仍鲜有问津。

  不仅如此,产品本就不够丰富的英菲尼迪还面临进口车型的缩水。2017年是QX70销售的最后一年,这款车已经做出停产决定。至少在2021年前,这款车都不会再有后续车型推出。

  “英菲尼迪最大的劣势在于品牌竞争力不强,虽然产品设计有特点,但品牌认知度不高,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一位汽车分析师如是说。

  东风英菲尼迪在接受中国网汽车采访时表示,在经过初期的高速激增之后,目前公司进入了在各个环节积极调整、精耕细作的阶段。2017年作为承前启后的“蓄力之年”,东风英菲尼迪将坚持把“质”的增长放在首位。但对业界提出的种种质疑,东风英菲尼迪未给出过多的正面回应。

  “在英菲尼迪的两款国产车型中,Q50L仅提供2.0T一款动力选择,在各豪华品牌纷纷为消费者提供不同动力车型选择的情况下,竞争力明显不足。如何针对国内消费者的喜好,投放更有竞争力和针对性的产品,已成为英菲尼迪亟待解决的难题。”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专家顾问颜景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

编辑: 邬丹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