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 2018年7月的一天,一个孤独的身影伫立在洛阳龙门石窟内一隅,久久不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像他一样,满怀希冀,跋涉千山万水,来这里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明接触、拥抱。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佛教东传路上,印度文明与中原文明不断地融合,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丝绸之路上的千余座石窟,集萃起从希腊、印度到西域、凉州的中西文化精华,它们互相化育,为大唐气象注入浑朴的旷野之力,在到达洛阳的龙门石窟时,已经完成了整个中国化的全过程。
几年来,数次前往山西九大石窟的他,一直被古代人类文明交融的穿透力激荡着。彼时,在静静流淌的伊河水畔,在陡峭崖壁上密如蜂窝的洞窟及千姿百态的雕像面前,他顿悟了。回到广东揭阳,他相料、选题、设计、画图、雕刻,灵感如泉涌。短短一个多月,他通宵达旦,一股作气创作出了八件玉雕作品,神形俱佳,件件精品。
他就是国家一级、高级工艺品雕刻师,2017年度“天工奖”金奖获得者张志坚。
“天工奖”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中宝协)于2002年创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是中国玉雕界最权威、影响力最大、作品水平最高的评奖类活动,堪称玉雕界的“奥斯卡”。日前,2018年第十七届“天工奖”已陆续开始征集作品,全国各地的玉雕师都在绞尽脑汁、拿出看家本领设计、雕刻作品参赛。
张志坚也不例外,但在龙门石窟感受到大唐浩荡气象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艺之路,心里默发大愿:以追溯文化源流的广度,深入研究佛教雕刻艺术,从兼容并蓄的文明融合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在此基础上,精进技艺,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毕生精力。
追溯历史源流 探寻创作本真
时光倒流回18年前,新千年的钟声带来新的气象,时年20岁的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张志坚来到揭阳。先是教绘画,然后又做雕塑,一转眼,五六年的教师生涯过去了。
揭阳是“中国玉都”,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玉雕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志坚结识了玉雕大师赵平。赵平毕业于北京玉器厂玉雕技术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玉器厂任设计师,1992年被委派到广东揭阳,几年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独立发展。
张志坚师从赵平研习玉雕技艺,因为有多年的美术功底,又极擅雕塑,刻苦钻研的张志坚玉雕设计与雕刻技艺与日俱进,得到恩师赵平的充分认可。五年后出师,张志坚便自己办起了玉雕厂,生意很快红火起来。2011年,张志坚荣获“亚洲玉雕大师”称号,三十已立的他沉浸在忙并快乐的小幸福中。
玉雕厂做的都是中规中矩的市场货。琢玉日久,张志坚越发觉得只制作市场货并非自己想要的。他仿佛听到内心深入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但是忙碌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让他来不及仔细聆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2015年,珠宝行业的不景气,让张志坚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与绘画、雕塑一样,翡翠是一种载体,创作出来的不应该仅仅是工艺品,还应该传达创作者的想法、素养和精神。”张志坚这样想,也不断尝试着在雕刻时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追寻着,感受着,探索着,最终把目光锁定到了犍陀罗艺术上。深感佛教文化深奥的张志坚,每去到一处佛教壁刻胜地,心底的那个声音就更清晰一点。最终,他决定通过钻研佛教题材的历史源头,去创作有灵魂的翡翠玉雕。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古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地区是公认的佛教艺术的源头。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传播的洪流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南传佛教主要影响了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则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又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构筑了佛教东传的路标。
佛造像不仅是佛教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2015年,混沌初开的张志坚在汲取了石窟中佛造像的灵感后,创作的作品《渡》、《虔诚》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和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