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旅行

探索

从引黄古灌区到扬黄灌溉 一水流千年护渠写新篇

2018-10-26 08:50:01 人民日报

  润泽万民

  35年前,西海固大山里的村民景生庭迫于生计移民灌区,一家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没有引黄灌溉区,就没有百万移民出大山的好机遇”

  穿过宁夏北部广袤平原,进入中部干旱带,干旱带南部便是西海固。靠着引黄灌区,就是“塞北江南”;如果不挨着,那就只能“苦甲天下”。

  老天爷不给好脸色,那就只能求助母亲河!

  9月25日入夜,中卫市沙坡头区金沙村,北干渠已经停止灌溉供水,但是几条支渠仍然水声潺潺。风儿轻起,起伏的稻浪声和着水声,犹如一首动人的小夜曲。景生庭站在田埂上,贪婪地吸着气,扑鼻的稻香,蕴含着丰收的气息。

  35年前,景生庭用全家的未来“赌了一把”。

  1983年,住在海原县大山里的景生庭决定自发移民,告别看天吃饭的日子。“100亩地都养不活咱家八口人,你下去开荒,能有活路?”不出意外,全家都投了反对票。

  33岁的景生庭不管不顾,最终定居金沙村。可那时的金沙村,虽然有渠,却没有排水沟,每年黄河水带来的泥沙能够堆积4厘米厚的肥土,却不能排水,浇过的地一个月就会泛起盐碱,寸草不生。

  景生庭没有办法,只能不断往高处种,一亩地收不到100斤粮食,一家人还是填不饱肚子,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大10岁前,都是光着屁股的,冬天冻得不敢出门。”景生庭紧抿双唇,不愿再多说。

  1985年,政府开渠挖沟,地活了,人也活了。景生庭学会了种水稻,第二年不仅留够了口粮,还卖了3000元钱。景生庭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娃娃做了一身新衣裳。

  2017年,生态移民搬迁,只有10来户人家的金沙村,迎来了海原县238户1021人。看着移民们惶惑的面孔,已经是村支书的老景给大家打气:“大家放手搬,这里有渠有水,好好干就能好好活。”

  2017年,金沙村人均收入达到6322元。

  渠和水,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渠和水,滋养了一个村;渠和水,还能孕育出一座城。

  银川向西40余公里,过去的戈壁荒漠,如今长出来一座小城,名曰闽宁镇。

  整齐划一的小院,宽敞的马路,气派的学校,热闹的商铺。漫步闽宁镇,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

  1997年,闽宁村吊庄移民工程正式开工,当时的条件非常差,第一批搬迁来的住户,只能搭窝棚。很多人来了,摇摇头便离开。

  西吉县红太村的谢兴昌却留了下来,理由很单纯:“当时在附近的农场,我看到了成熟的玉米,长势特别好,我还掰下几根带回老家。”

  这几根玉米,不仅坚定了老谢的决心,还让他把10户人家引下了山。

  第一年的新年,谢兴昌带着孩子们在空旷的戈壁滩上,听火车的汽笛声,并许下诺言:“一定要过上好日子!”

  “渠水自流,种啥活啥!”过去一亩地撒下60斤种子有时竟然收不到50斤粮食;如今不到10亩地,老谢却活得滋润,从种玉米、小麦,再到种枸杞、酿酒葡萄,收入翻着番往上涨。

  闽宁镇外,远眺贺兰山脚,是上万亩酿酒葡萄园,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产地之一。20多年来,闽宁镇从一个小小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76元。

  “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没有引黄灌溉区,就没有百万移民出大山的好机遇。”宁夏扶贫办移民处相关负责人感慨,自80年代开始,120余万人从不适宜生存的西海固搬迁,大部分人在有着黄河自流灌溉的川区安家落户,坐上了奔向美好生活的“动车组”。

  “如果说,黄河古灌区代表着历史的辉煌,那么扬黄灌溉,就是当代中国的引黄传奇!”10月10日,宁夏水利博物馆,从沙盘上俯瞰宁夏川,绿色的干渠线四通八达,滋润着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这时,自治区水利厅申遗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刘建勇,指着中南部的一条绿线,让我们关注。

  红寺堡,就在这条绿线上。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它也是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地处毛乌素沙地前缘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

  “通过泵站,从中宁县取黄河水,到红寺堡,再一级一级抽上来,高度可抬升近200米,通过红三干渠,让水进入农田!”红寺堡区水务建管中心主任海生虎,顺手拿过一根树枝,蹲在地上画起了红寺堡水渠图。

  1998年一期工程开工,海生虎便入驻红寺堡。20年过去,当年仅有6000多人的红寺堡,灌溉面积发展到76.35万亩,人口增加到29.8万人。

  在红寺堡汇达酒庄自建的蓄水池,黄河水经历了4次扬水,再由干渠进入蓄水池,清澈见底。通过泵压,水再由管道进入滴管,一亩地230米的管道,让每一棵葡萄苗都能充分吸吮母亲河的乳汁。

  “在最近的英国品醇客国际葡萄酒大赛盲评中,我们又拿了两块银牌。”酒庄首席技术官李财边说边拿出一款酒让我们品味。轻抿一下,甜香满口。万里外的品酒师可能不会想到,酿出好酒的这片土地,正在发生怎样的巨变。

1 2 3 4 共4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北京:金秋引游人

    近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园博园秋色正浓,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 江苏扬州:瘦西湖菊花绽放迎客来

    2018扬州瘦西湖菊花会开幕,共展出数百个品种近万盆菊花,吸引游人驻足观赏。10月25日,游人在江苏扬州瘦西湖景区赏菊观光。

  • 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开幕

    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在广东佛山顺德区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8所国内高校的200多支参赛队伍围绕13大类49项比赛展开切磋。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虹起伶仃 粤港澳大湾区再拓通途

  • 优势栏目

    飞阅生态莆田

  • 优势栏目

    河北省平山县全域旅游托起脱贫致富梦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