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国际

危机是文明互鉴的机会而非强化偏见的借口

鲁卡·马里安·斯卡兰提诺
2020-04-27 14:13:51  来源:光明日报

  鲁卡·马里安·斯卡兰提诺

  Luca Maria Andrea Scarantino

  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2018年至今),2008年至2018年担任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秘书长,2005年至今担任《第欧根尼》(Diogenes)杂志主编,代表作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等。

  窗外,米兰古老市中心的街道冷冷清清。与千百万人一样,我们处于完全封城之下。我们很难回忆起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份寂静,尤其是在这初春时节忙碌的日子里。眺望窗外已成为一种催眠式体验。每隔一刻钟左右,我们会瞥见远处有一个行人走过。而我们能听到的唯一的城市噪音,是附近大街上循环往复的空荡荡的电车,以及疾驰而过的救护车。

  我和老伴儿都明白,几周来,我们与全世界亿万人有着共同的命运:宅在家里。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得学会适应它。最初,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可以接受。作为学者,我们相对幸运一些。虽然限足在家,我们每天仍然能够阅读写作,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同行通信。然而,随着封城一再延期,最初的恐惧逐渐消退,我们得以对新“常态”生活进行反思。我们忽然意识到,隔离未必是我们最初惧怕的一种孤独状态。当数亿人同时身体力行时,保持社交距离就成为唤醒我们同属人类这一感觉的共同体验。自疫情大流行以来,我们与亲朋好友以及各地同行之间互发的短信、视频聊天和留言,彰显了一系列共同的感知和情感:无论身处湖北、新泽西、伦巴第、巴黎还是阿根廷,我们都带着同样的惊异生活在当下的状态之中。相比于以往的“常态”生活时期,此时此刻我们的目光更为一致。

  诸多迹象表明,非同凡响的事情正在发生。大自然正以一种不为我们熟悉的方式在城市中苏醒。青草正从欧洲古老城市路面的鹅卵石石缝间冒出;鲜花在广场上绽放;市区内未曾有过的寂静、人类体味的淡远,让野猪、野鸭、野鹿甚至野狼兴奋地闯入信步。除了环境的明显变化外,我们还感知到内心的变化。在围绕疫情的无数分析、探讨、数据和评论之外,一种强烈的人类共性意识油然而生。

  未来几年,我们将清晰地回忆起这段隔离的日子,与他人攀谈时还把这当作共同的话题。“对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怎么样啊?”我们清楚,这类问题指向一种集体体验,很可能会成为我们谈话的常见内容,即便我们与对方素昧平生、相隔万里。

  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能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危机应对方法,但它有助于我们想象社会互动和全球互动是怎样被影响的。几乎毫无例外地,普通百姓和国家领导人都会愈发感知到世界的现实关联性。较之宏观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健康危机更有说服力,更可能引发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来一次深刻的改变。简言之,人们越来越难以相信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情会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把危机看作是一个进一步了解其他文明的机会,而不是又一个强化现有偏见与成见的借口,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场危机中学到很多。或许,对病毒的恐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和社会复杂性。

  疫情还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另外一个重要变化:人们变得更富有群体意识,这是当前实行保持社交距离产生的一个副产品。数亿人宅在家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感。但我们也可能开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隔离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曾屡见不鲜。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面临流行病、侵略、瘟疫、劫掠和破坏的威胁。今天,很多地方仍然处于这些威胁之下。疫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的历史位置的机会。这场疫情在我们眼里震古骇今,而我们祖先却经历得多了;我们已经忘记,我们的生活方式既不是坚不可摧,也不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性使我们自诩为人类史上的特权一代,而此次疫情则是一个强烈的提醒:我们不是。

  可以预见,疫情将促使人类转变对全球性问题的看法,如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社会不平等。我们对地球的关爱现在已经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日程,而疫情引发的情感效应很可能会再次推高我们这一关爱。当我们告诉孩子们,包括那些在消费社会的温室中长大的孩子们,要减少废弃物,以免对世界上的其他孩子造成未曾料想的后果时,他们可能会比我们更深切地体味到这一要求的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国际合作将变得更为顺畅、争议更少?很可能不会。但疫情也暴露出了另一个怪象: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立场没有价值。任何国家、民族或帝国都不能假装自己可以不受外界行为后果的影响;任何国家、民族或帝国再也不能假装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到外界。虽然我们不期望疫情效应会使现实政策发生重大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在短期内做出现实的预测:整个世界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行为可以影响全球。我们将更愿意承认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再可持续。

  我们在过去几周所做的努力(同意一大段时间在家隔离)还可能使我们对改变日常习惯不再抵触。也许不经意间,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我们以为难以割舍的一些行为,我们是能够欣然放弃的。我们甚至可能意识到,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人类同伴,都有着共同的感受。

  (作者:鲁卡·马里安·斯卡兰提诺,本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协调供稿,王灵桂统筹,王文娥翻译)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复工复产“压舱石”

    如何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成为打赢这场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牛鼻子”,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就需要企业决策者在处理疫情期间及后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方面防止“次生”灾害的出现,未雨绸缪,顺势而为,通过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取得战“疫”胜利。

  • 【问题探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工会数据资产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工会有必要及时参与新型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建立工会数字社区,培育数据挖掘能力,确立工会完整的数据资产体系,从而有效保护工会组织和会员的数据资产权利。

  • 【热点思考】劳动美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要素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必要。提高学生劳动认识的手段很多,引入美育要素,在劳动教育中注入劳动美的内容就是做好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 【前沿观察】灵活用工方式中工伤权益问题分析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劳动者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工作形式日益灵活,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兴起。劳动者多重职业或兼职就业日益普遍,以“主业+副业”“斜杠青年”为代表的“平行兼业”受到许多年轻人追捧。

访谈

文献

  • 仁宗夜奔与宋代城门管理法令

    北宋开封城门依据距离皇帝远近,可以分为京城门、皇城门、宫城门和殿门等。殿门和皇帝最近,京城门最远。当时城门早启晚闭和人员出入的管理非常严格,根据《监门式》规定,宫城门和皇城门每天四更二点开门,京城门四更一点开门。

  • 秋之白华:杨之华心中的瞿秋白

    从杨之华记忆中的“旧棉被”到陈云笔下的“小包袱”,历史细节以它惯有的强烈真实性和巨大表现力,勾画出一个筚路蓝缕、箪食瓢饮、孜孜以求的瞿秋白形象。毫无疑问,这样的形象连同孕育他的那种社会历史条件早已成为昨天,然而,谁又能说他仅仅属于昨天?“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秋白牺牲前自抒胸臆的诗句,庶几可以借来形容现代人心中的瞿秋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