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健在写复式教学的专著。(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马安健在给学生上课。(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名片
马安健,男,1939年6月生,湖南炎陵人。特级教师、中共党员。曾任炎陵鲁坑小学校长45年。先后荣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国务院有突出贡献发展农村教育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来湖南省最具影响力的10位劳模之一。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九届湖南省人大代表。他以鲁坑小学为基地,初步构建了复式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体系,出版了复式教学专著2部,合著1部,参编著作7部。在省和国家级报纸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复式教学和农村教育论谈会。
20岁开始当教师,到75岁退休,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山村、那所小学。
从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到特级教师,到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内复式教学专家。马安健,这位年已八旬的老教师,通过50多年的教学实践,把炎陵大山深处的鲁坑复式小学办成了全国闻名的学校,他探索研究的复式教学成果享誉国内外教育界,成为国内复式教学的一面旗帜。
4月上旬,记者在株洲采访了这位老教师。马安健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小学教师的梦,从创办扫盲学校开始
马安健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山区小学教师。
然而,他的梦想途中拐了个弯。
1957年,品学兼优的马安健初中毕业,满怀信心准备报考师范学校,没料到,“反右风暴”刮起,他受哥哥牵连,被取消了报考资格。
马安健只好回到老家澎溪村,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先是在村子里义务办起了当地第一所农民扫盲学校。目不识丁的乡亲,用黄豆记数,用香火在纸上烧眼记工,那种没有文化的苦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学习积极性,马安健在村里的主要路口,建起“识字站”,挂上黑板,写上教过的字,利用群众赶集日,检查、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一遍不行,就教两遍、三遍,一个一个辅导,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里的30多名文盲个个能识字看书,人人会算数了。
1959年,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为解决棚村40多个超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决定派马安健去那里创办一所民办复式小学。棚村三面大江环绕、一面高山相隔。村里的小孩要到离家五六公里的澎溪小学就读,不是翻山越岭,就是渡江过河。家长很不放心。
当年8月28日,马安健来到了棚村。教室是借用的一间堂屋,住房不到12平方米,厨房就设在放棺材屋的角落里,教学、办公、生活设施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没有黑板,就用旧门板涂上锅底灰,再涂上桐油。没有课桌板凳,就到村民家里借用八仙桌和梳妆桌。没有粉笔,就用小竹竿锯成3寸长一段,破开成两边,再合起来,用绳子捆好就成了模型;然后把石膏泥调成泥浆,再灌进小竹竿模型里;等晒干后,把绳子解开,掰开小竹片,取出石膏泥粉笔,上课就可以用了。没有红墨水,就把藤苋子(一种蔬菜的种子)挤出它的红汁,当作批改作业的红墨水。就这样,一所包含4个年级的民办复式小学办起来了。
学生交不起学费怎么办?马安健实行免费教学,结合当地资源,根据学生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复收油茶籽、割草养鱼等勤工俭学活动。为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每年复收的油茶籽榨油后,他都要为学生炸一次糯米“鞋底蕉”(形状像鞋底)。至今,棚村的村民和当年在棚村小学读过书的学生,还经常忆起当年师生、家长一起吃“鞋底蕉”的味道。
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爱
马安健说,教育的核心是爱。有爱心和懂得感恩,是良好品德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爱。
2014年夏日的一天,马安健从炎陵县城乘长途班车回家,车上挤得水泄不通。忽然听到有人喊“马老师”,原来是坐在班车最后一排一位身着警服的民警在喊。马安健挤到了民警身边,这位民警说:“40多年了,马老师,还认识我吗?我就是当年您在我们棚村教书时,经常为我擦鼻涕、系裤子的那个唐欲健。”斗转星移,这些小事、温馨事,学生都记在心里。
鲁坑小学门前有条河。1988年之前,一座简易木桥是通往学校的唯一通道。大人过桥都心惊胆战。如果山洪暴发,过桥更危险。为了学生的安全,马安健经常接送学生过桥。他曾7次跳入河中,救出9名落水儿童。后来,马安健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鲁坑桥,彻底解决学生过桥上学的安全问题。家住鲁坑河边的78岁村民段寿鸾,经常向她的后辈讲述当年马安健背送孩子过河、过桥上学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