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龄儿童都能上学,马安健对辖区学生实施全免费。他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带领孩子们开展勤工俭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用这些勤工俭学收入,在棚村小学实现了2年半全免费上学,在鲁坑小学连续22年对学生实行了全免费上学,还为学生发放书包、铅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和衣、帽、鞋、袜等生活用品。
为留住学生,马安健还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他利用教室后面的走廊下一个与讲台相对的特定窗户,在窗外办起了幼儿班。他用微薄工资购买玩具给小朋友玩,买副食品给他们充饥。上课时,由有组织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轮流看管那群幼儿。这位管理幼儿的学生,又可从窗外看到老师的讲课,进行学习,并不影响他的学习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了学校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全部入学。
进得来,靠免费;留得住,靠关爱;学得好,靠教研
1999年,马安健到了退休年龄,本该休息了。但按国家有关规定,作为特级教师,可延至75岁退休。2013年12月31日,他才正式退休,还义务兼任鲁坑复式小学名誉校长。
“进得来,靠免费;留得住,靠关爱;学得好,靠教研。”马安健说,这是办好山区小学的基本方略。
刚开始,他从事4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也曾一筹莫展。课堂内常常完不成授课任务,孩子们学得很吃力。为了让学生学得好,他每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早上洗漱后,边做饭边写好小黑板,做好课前准备。吃了早饭,马上到河边接学生。上午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钟(中午休息1个半小时);4点半钟到5点钟,面对面改作业,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5点钟放学排队,送学生回家和家访。晚上备好课后,夜深人静,来到教室,把课桌当学生,进行预演试教,一直试到得心应手,才去睡觉。
为了探索创新复式教学理论与实践,马安健利用寒暑假自费到长沙、山西、北京,到处查找资料,拜师取经。有一次去了解山西的复式教学,为节省车费,买了一张站票从株洲一直站到山西临汾,晚上就睡在3人座位底下,历时38个小时。
经过艰难的探索,马安健终于找到了二、三、四年级复式教学“动”“静”搭配规律,改革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复式单教法”和简单的“动”“静”搭配法,创立了“短动”教学法和“复式班课堂四步教学法”。他还研制了35种350件教具运用于复式教学,使复式班的课堂教学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有效地促进了复式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中“汉字结构分析板”和“活页式多用小黑板”等被广为采用。
1992年至2007年,鲁坑复式小学的学生在全国、省、市、县各种竞赛中获得的奖项达160余人次,从鲁坑复式小学启蒙走出来的大学生达220多人。学校所在地的上鲁坑村民组,40余户,户均大学生1.5人。
马安健还探索创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的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一至六年级)、特殊儿童教育、家长教育、妇女教育、农科教育、老年教育为一体的实现农村人群终生学习的大复式办学道路,使学校成为当地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中心、农村各种人群实现终生学习中心、指导农民致富的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和文明建设中心。其经验与成果,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2001年,马安健应邀到北京,参加有40多个国家专家与会的“终生学习研讨会”;2003年1月,应邀参加有80多个国家专家与会的“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敬朴先生评价马安健是“我国当代陶行知式的农村教育家”。
手记
爱是生命的火焰
李传新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在采访马安健老师的时候,我被他大爱无私的精神所打动。
马老师的这种爱,集中体现在爱学生、爱事业、爱家乡和爱家庭。
采访马老师是在他株洲女儿的家里。第一眼见到马老师,感觉和一位普通老农没什么区别。他衣着简朴,乡音厚重,面容沧桑。
那天上午,只有他和79岁的老伴两人在家。一进屋便感觉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家。
谈及儿孙辈,马安健和老伴很开心。他们拿起摆放在客厅里的一张照片高兴地介绍,这张照片是孙子硕士毕业保送博士,清华大学校长颁发毕业证时拍的。马老师有3个儿子和1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儿子、儿媳、女儿先后有5人走上了教师岗位。孙辈都读了研究生,还有在美国读博士的。看到子孙个个都有出息,老人家感到很欣慰。
交谈之中,马老师反复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变。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他为现在一些学校“唯分数论”感到担忧。
这位八旬老教师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山区的基础教育。他说,农村教育需要发展,山区学校不是越大越好,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
他一边和我交流,一边打开电脑,从文档里面找相关材料。此时此刻,会感觉到,眼前这位长者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山野老人,而是一位心系教育的专家。80岁的马老师玩起电脑和微信来,像年轻人一样熟练。与马老师交谈,他身上那种坚韧顽强的“草根精神”和慈爱开拓的人格魅力让人深深感动。在他这里,找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于师德的理解和坚守。这种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把教育中的平凡小事做好的精神,正是今天所需要的。
50多年来,马老师实现了鲁坑小学辖区内的适龄儿童100%“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杜绝了贫穷山区新文盲的产生。他的高尚师德,润物无声,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鲁坑人乃至炎陵人。在鲁坑,在炎陵,乃至在全国教育战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在马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