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颜宁近照。来源:清华新闻网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
38岁,对于许多中国女性来说,是一个忙于照顾上小学的孩子的年纪,是一个逐步承担更多生活琐事、为家庭而收敛的年纪。她们时而为额头眼角冒出的皱纹而惆怅,时而为双重的责任而迷茫。
可生活中还有一些“她们”,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赢得尊敬。这份尊敬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关乎人类生活、科学进步,甚至国家荣耀。
她们在这个年纪,离开繁华和喧闹,压缩在厨房里、摇篮旁、梳妆台前的时间,去观察显微镜、作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在多数为男性的科学界撑起一片天。
颜宁就是其中耀眼的一员。
一提到颜宁,许多光环天然地向她“靠拢”:《自然》“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国际最出色的女科学家之一、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最年轻博导……
也有人会想起在2012年度科技盛典上,当颜宁身穿紫黑色小礼裙、挽起发髻,亭亭玉立站在台前,将研究成果娓娓道来,人们记住了这位入行未满12年的新生代女科学家,以及她是如何以智慧定义“美丽”。
非典型科学家:“研究确实很难,可越难越好玩不是吗?”
很难寻找一个新鲜的形容词用在颜宁身上。
聪明、奉献、坚韧,这些通常用来形容科学家勤勉的通俗字眼,放在她的身上总是“差点意思”。但凡接触过她的人,就能明白存在于她特质中的一点“反差”。
“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走进实验室的她,无疑是专注的、较真的。
自从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鉴定出来之后,获取它的三维结构成为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课题之一,不少国际一流实验室为攻克它争分夺秒,颜宁团队也不例外。
如果不是刻意提及,颜宁不会主动透露,她可以连续工作48个小时而不觉疲惫。攻关期间,从上午开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颜宁说。在她看来,科学发现犹如上帝打开了一扇窗,是神迹,也是对你独一份的奖励。而这种奖励的吸引力来自纯粹、微小、简单的快乐:创造知识带来的智力兴奋,接受挑战、偶开天眼的刺激。
终于,2014年6月,这项困扰学术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无解难题,颜宁团队仅用6个月便攻坚成功。从此,人类可清楚看到: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那扇“门”究竟长什么样。
别人看来晦涩枯燥的科研,在颜宁心中却如同“打怪通关”。显微镜前的颜宁,如同一个天真、纯粹的小女孩,“玩”转科学是她心中最大的事。
“做科研要做的狠,玩儿也要玩儿的狠。”她的眼睛里忽地闪过一丝狡黠。
喜欢和学生在课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她,最不喜欢的就是研究上的“蛮干”。颜宁从来不对学生来实验室的时间做硬性规定,一有时间就组织学生们“偷懒”,聚在小会议室聊八卦,玩杀人游戏,《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也是一集不落。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将那一连串光环、和多到数不过来的公开发表成果,与眼前这个时而扎起个马尾、穿着印有“清华”LOGO的帽衫、自内而外洋溢着率性热情的“女孩”画上等号。
回顾自己回国的这些年,颜宁称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将一个个极具挑战的课题变得不再可怕。
在国外总觉得是旁观者 施一公:成为祖国变... | 2014-06-02 |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作出回国的决定只用了... | 2014-06-02 |
施一公研究组成功背后的故事:六年,一场“... | 2014-06-02 |
张希望:一个煤矿工人的“四大发明” | 2014-06-02 |
王宏飞:为了故乡的召唤(图) | 2014-06-02 |
颜宁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 2014-06-02 |
谢毅:做科研需要一份洒脱(图) | 2014-06-02 |
丁列明: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 2014-06-02 |
黄牛:计算化学驱动的新药设计 | 2014-06-02 |
颜宁:开攻克癌症的另一扇门(图) | 2014-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