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古灵精怪型学生:“学生物,是迷迷糊糊的选择”
归国不足十年,“玩儿”转科研的颜宁已被誉为“杰出青年女科学家的榜样”。然而当科学家并不是她打小就埋下的人生伏笔。
1996年9月,当18岁的颜宁被录取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新生时,只有她知道,这个结果是个迷迷糊糊的选择。
高中时代,文科曾是颜宁的喜好所在,那时的全部乐趣就是读小说看电影,从金庸古龙到曹雪芹关汉卿,从《英雄本色》到《大话西游》。谁知文理分科时,“年级第一”的她愣是被班主任劝去了理科班。
哪怕在报高考志愿时,她也没有提出什么主意。母亲喜欢医生,希望她学医,却因她害怕解剖而作罢;父亲听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劝她去学生物,这建议让颜宁眼前一亮:生物跟医学挺像,父亲满意,母亲也一定高兴,于是就乐呵呵报了生物系。
进入清华园后的颜宁,不只满足于专业课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她的闺蜜、曾经的清华同窗李一诺口中的她,是区别于“学术女神”的另外一番模样。
“她是从小学就开始看武侠小说,着迷于各种明星八卦,被正经的我所不齿。我那时候忧国忧民,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她每天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为了她的花边电影的选修课到处看电影,每天念叨她以后立志要当一名娱记的伟大理想。总之就是我无趣的奔前程,她有趣的无前途就对了。”就连颜宁自己也说,“从未想过要当科学家”“申请出国只为出去看看吧”。
然而命运的暗示却没有停止。2000年,时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华作报告,介绍普林斯顿大学的情况,他是当年负责面试亚洲学生的“面试官”。
正考虑出国看看的颜宁,立即动笔写了一封英文信寄给施一公。其中言简意赅地列出自己的成绩,信的结尾说:“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申请出国很浪费时间,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或许是这封牛气冲天的信“震”住了施一公,他立即从美国打来电话面试了颜宁,很快这位大四的“师妹”颜宁便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
到了普林斯顿,她才知道真的“来对了”。这里的自然之美令她着了迷:建于1913年、如同城堡般的楼宇外,四周古典的哥特式建筑环绕着天井,最当中的两棵古树周围一片绿地。傍晚,草地上有人坐着弹吉他,还有萤火虫围着他飞舞。“那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个情景。就像到了哈里·波特魔法学校的大厅一样!”颜宁回忆说。
也正是这个“乱入”的人间“仙境”,让颜宁尽情享受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上年纪,他们可以把每个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让人觉得:哇,原来做生物是这么好玩、这么有意思!”
从此,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颜宁枕书而眠。“读论文”好像是她那个阶段学生时代的全部:几乎每晚都是读着论文睡去,早晨醒来,捡起论文又接着读。
从此,她爱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当细胞里那些只有几个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通过X-射线衍射,解析出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当那些微小结构被放大几亿倍之后,其美丽的构造清清楚楚被肉眼看到,颜宁总忍不住感叹造物者的伟大。
的确,科学的魅力在于发现真相的过程。“如果刚好你正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那该多棒啊!”
最年轻博导:旷野中寻找美之风景
“我特别了解自己。我喜欢做实验时的专注,我向往自由的人生,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29岁的颜宁学成后选择回到母校清华,在科学的旷野中寻找美之风景。
当是时,对膜蛋白研究已有一定贡献的她,俨然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也是最年轻的女博导。
她带领着一个跟她一样有趣的团队,令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科研界的声音。2009年,其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进展;2010年,颜宁团队解析了大肠杆菌中岩藻糖转运蛋白FucP的晶体结构;2012年,成果再次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进展;2014年,首次获得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2015年,获得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从外界看来,不爱接受媒体访问的她,仿佛只用“成果”说话。可对于她来说,成为团队指路人的她,渐渐地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她不在只是一个向往自由自在、沉浸于“科研很酷”之中的学术女神。
对中国科学界怀有的使命感,令颜宁不满足、不止步于科学的捕获与发现。作为新生代科学家的代表,颜宁的热情、坦率,对科学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实验室里未来的科学新星。尽管她还是一副简单的、素面朝天的校园女生打扮;尽管她还是习惯于把车停成一种倾斜30°角的“特定”风格;尽管她还是喜欢高中时喜欢的歌手罗大佑、黄安。
“我有时在想,到底人是什么?不过是一个集成的化学反应器吧。那么新陈代谢后,我们留下了什么?每个人白驹过隙在世上不过百年,我们在世上走一圈,最终留下什么?”2016年7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上,颜宁题为“勇敢地,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可以发现,颜宁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多了,思考、分享的命题也由“享受科研”,“科研不要太相信运气”到“关注女科学家”,再到“如何定义成功”以及“人生应当留下什么”……
她独具风格的博客,不间断地向同行、向学生、向学术新星提供发表文章、做科研、读文献、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多种建议。她对学生们说,做事第一是不放弃,第二是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入行16年,这位女科学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在国外总觉得是旁观者 施一公:成为祖国变... | 2014-06-02 |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作出回国的决定只用了... | 2014-06-02 |
施一公研究组成功背后的故事:六年,一场“... | 2014-06-02 |
张希望:一个煤矿工人的“四大发明” | 2014-06-02 |
王宏飞:为了故乡的召唤(图) | 2014-06-02 |
颜宁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 2014-06-02 |
谢毅:做科研需要一份洒脱(图) | 2014-06-02 |
丁列明: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 2014-06-02 |
黄牛:计算化学驱动的新药设计 | 2014-06-02 |
颜宁:开攻克癌症的另一扇门(图) | 2014-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