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个景阿姨,为人公道爱帮忙;日常扯皮烦心事,群众都找她商量。”在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景明佳园社区,有一支自发成立的巾帼调解员队伍——景阿姨金牌调解队。这是邻居们为“景阿姨”谱写的一首打油诗。
“景阿姨”不姓景,而是景明佳园社区9名调解员的共称。她们平均年龄超过65岁,有4名党员骨干,在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下开展服务。队伍成立一年多来,“景阿姨”妥善化解大小“干戈”48件,其中不乏数年矛盾积案,开创了经适房小区矛盾调解的新模式,用真情和专业擦亮了“党建+”社区治理服务的“金字招牌”。
在景明佳园社区服务中心,紧挨社区警务室一间面积不大的办公室,便是“景阿姨调解队”的办公地。每周一、三、五,9名身着红马甲的花甲老人总会精神抖擞地在这里碰面,东家长西家短的社区琐事都是她们“会诊”的重点内容。除了在这里接待居民,更多的时候,她们忙碌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居民家中,乃至有关职能部门,义务为邻里排忧解难。
在景明佳园,有例长达两年的矛盾积案:因为天花板渗水,家住咏景苑七旬老人铁某(化名)与楼上住户引起纠纷,由于索赔没谈拢,老人多次拨打110求助,甚至准备到法院起诉。了解情况后,景阿姨调解室派出了调解员徐桂荣、栾美云出面调解,她俩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身在外地的楼上住户,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达成了赔偿协议。
派出所民警小宋对景阿姨竖起大拇指:“这两年处警出了无数趟,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其实也没啥,老人除了索赔更多是心理上的孤独,我们就多上门陪他聊聊天。”徐桂荣说,她们前后往老人家里跑了20多趟,直到老人想开了,矛盾也就化解了,而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今年夏天,社区居民吴奶奶(化名)家里闹翻了天。因为封建迷信,其女儿提出与女婿离婚,要抛家弃子出走,与家人闹得水火不容。吴奶奶整天忧心忡忡,以泪洗面。在大走访中了解到此事后,社区党委将这起家庭矛盾移交给了“景阿姨”。68岁的调解员韦升兰等人冒着酷暑高温,每天带着水果和点心准时到吴奶奶家中,不厌其烦地对其女儿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参加社区瑜伽队、合唱队等活动。经过景阿姨们三个月持续努力,吴奶奶女儿终于回心转意。“一家人又可以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了。”提起这件事吴奶奶感激得直掉眼泪。
有人问,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别人调解不了的矛盾,为啥你们能管好?韦升兰说, “谁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人生中挫折和故事讲出来,引起当事人的情感共鸣,调解也就有了效果。”
说到“景阿姨”调解矛盾的高招,除了靠朴素的心理学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实践中积累了专业素养。在服务居民过程中,这群花甲之年的老人成了懂法律、懂政策的调解“达人”。社区居民王某一家因为继承房产起了纠纷,“景阿姨”刘寿珍凭借平日积累的法律知识成了双方顾问,积极为双方出主意。居民赵师傅因为对知青政策不了解,觉得政府少发了养老金,为此多次上访,“景阿姨”郝明庆通过上网查资料、档案部门翻卷宗,将政策一条条解释给赵师傅听,赵师傅说:弄清来龙去脉后,心里真畅快了,再也不埋怨政府了。
“有了‘景阿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往上交,社区与群众之间距离更近了。”景明家园社区书记蒋流琴告诉记者,景明佳园社区是2002年全市首家解困经济适用房小区,其中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较多,小区成立初期矛盾不断,特别是邻里矛盾、家庭矛盾,影响了社区和谐,景阿姨调解室就是在该背景下成立的。“社会治理既要依靠党和政府,也要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发动党员骨干,推动居民共建共治,这也是我们围绕新常态下社会治理,促进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的有效途径。”铁心桥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从前年上半年成立至今,景阿姨成功调解的各类矛盾中有记录的就有48起,被群众称为社区里的金牌调解队,这种模式也将在街道其他社区进行推广。
李凯 石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