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肤,说话声音响亮,这是崔鹏惠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他出生于1960年,刚接触南极时,就已接近不惑之年。他一直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然而,就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南极人”,却创造了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纪录。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登月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南极内陆考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中山站到昆仑站,要穿越近1300公里的白色“瀚海”,克服高寒缺氧等极端环境带来的困难,完成高强度的科考任务和建设任务。崔鹏惠的南极人生写满了传奇,他带领着18个来自全国各地15个单位、横跨60、70、80、90四个年代的队员负责起南极科考的后勤保障工作。每次登陆南极,一呆少则5个月,多则17个月,他用极致浪漫的情怀,带领着队员在南极越冬、度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1998年的秋天,崔鹏惠第一次与“南极”相遇。他所在的青海工程机械厂生产的推土机即将被运往南极,单位需要派出技术工人随行。“当时也不懂啥是极地考察,单位派我去做机械师,我就去了。坐了近一个月的船,才到了南极。第一次坐这么久的船,海上风浪又大,一直晕船,太难受了!不过现在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在船上吃喝完全不受影响。船上生活很丰富,中途会停下来补给一次。”1998年的南极之行,崔鹏惠跟着一个10人的团队,开着雪地车在冰天雪地里走了1106公里,沿路留下500多个由竹竿和金属罐组成的标志杆,为南极科考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安全路径,实现了当时中国南极科考史上一大突破。
“第一次去完南极回国之后,我就想着那里实在是太苦太累了,我再也不去了。可是到了2004年,接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电话,我不好意思拒绝,就第二次去了南极。后来很自然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我就这样和南极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崔鹏惠离开工作了30年的原单位,正式加入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我还参与了昆仑站和泰山站的选址、建站,我觉得既骄傲又满足!”说起自己的南极科考经历,崔鹏惠很是自豪。
第25次南极考察活动时,崔鹏惠作为内陆冰盖科考的老前辈,第4次踏上了神奇的南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历次考察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这次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在冰穹建设昆仑站,整个科考队由22人、11辆车、44个雪橇组成,并担负570吨物资和设备的运输任务。在从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里的战线上,他们经历了令人头疼的软雪带、深不可测的冰裂隙,3辆车分别在7公里、280公里和590公里处抛锚。时任首席机械师的崔鹏惠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有一辆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整个科考活动要就此中断。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崔鹏惠一边和队友们转移物资,一边精心维护剩余的车辆,经过19天的奋战,终于在今年1月6日顺利抵达冰盖最高点,并通过中转方式将所有物资和设备全部运抵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