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两个妈妈救女(组图)

2018-11-28 09:50:00

  导读

  “还有人问,你儿子死了赔多少钱啊?”罗良贵掉了眼泪,“他们真的不理解一个做母亲的心,怎么能这样问啊!”

  在医院。马宇平/摄

  53岁的罗良贵经历了人生的两次大地震:一次是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儿子遇难了,一次是抱养的女儿眼下危在旦夕。

  10年前,罗良贵的独子杨龙在都江堰读大二。5·12地震中,这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被砸中头部,不幸去世。他成了这所学校唯一遇难的学生。

  震后的罗良贵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希望,直到从邻镇抱回刚出生一天的婴儿。然而厄运再次降临,4个月前,7岁的养女被确诊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这位母亲震后好不容易筑起来的心墙再次坍塌了。

  她托人打听女儿生母一家的下落,希望给女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49岁的袁爱萍接到了女儿养母的电话。她从没想过,两家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联系上。这个四处打工讨生活,独自拉扯着3个孩子的母亲一刻没有犹豫,她第一次坐飞机带着儿子飞越了大半个中国。

  她们要救女儿的命。

  1

  “还有人问,你儿子死了赔多少钱啊?”

  没有人知道那场地震在罗良贵心上留下了怎样的伤痕。

  2008年5月12日,像往常一样,她和朋友们围坐在一家店门前,学勾拖鞋。忽然间,她一阵头晕目眩,对面商店的招牌左右摇动。“地震了,地震了!”有人喊。

  她给儿子打电话,电话一直打不通。终于打通了学校电话,得知孩子被送去了医院,她急急地从抽屉里拿出家里仅有的300元钱往医院赶。

  见到儿子时已是阴阳两隔。10天前是儿子20岁的生日,儿子撒娇地说要回家来过生日,被她拒绝了。因为从都江堰到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的往返车票要近300元,为了省钱,她让儿子就近去姨婆家待几天。她错过了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机会。

  这位母亲前半生的兜兜转转,都围绕着儿子。身上的刀疤是生儿子时留下的,因为伤口感染,她在医院里住了20多天。家里最大的一次开销是儿子上大学的第一年,2万多元的学费直到儿子报到时还没凑齐。

  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罗良贵卖过衣服、挂面,做过收银员。丈夫杨德才一直在外打零工,帮人开货车挣钱。夫妻俩攒钱,还债,还想着买套房子给儿子娶媳妇。

  儿子走后,家中冷清,罗良贵每天以泪洗面。她把儿子的衣服洗了又叠,叠了又洗,偶尔穿到自己身上。

  杨德才不再外出打工,儿子的去世带走了生活的奔头,他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夫妻俩很少出门,看到寒假归来的大学生,都会想到逝去的孩子。

  “还有人问,你儿子死了赔多少钱啊?”罗良贵掉了眼泪,“他们真的不理解一个做母亲的心,怎么能这样问啊!”

  罗良贵太想要一个孩子了,但老天没有特别照顾这个44岁的女人。

  她渐渐接受了不能再生育的现实。她想领养一个女孩,一直在等待。

  直到39岁的袁爱萍剖腹产生下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孩子。

  2

  你们对她好就行了,

  “我们永远都不要联系”

  “我们不要联系,等孩子上了大学,我会把身世告诉她。”在医院的病房门口,罗良贵对袁爱萍说。

  产后虚弱的袁爱萍在丈夫的搀扶下,摇着头拒绝了。她说,没有必要,只要你们对她好就行了,“我们永远都不要联系”。

  没有留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罗良贵悄悄包了两个红包,大的给了袁爱萍。她听医生说这家人很穷,上一个孩子的生产费还一直欠着。另一个她想塞给助产的医生,被婉拒了。

  抱着刚生下来一天的婴儿,罗良贵坐上了回程的公共汽车。两家同区不同镇,相隔十几公里。

  这对夫妇拿着生辰八字,专门请人给女儿起了个“好名字”:杨净茹。

  冷冰冰的家里突然又热乎了起来。罗良贵的姐妹都挤进了这套小两居帮忙,6个大人围绕着这个4斤6两的婴儿转。直到杨净茹满40天,大家才不舍地离开。

  这个粉嘟嘟的女孩成了全家人的宝贝:婴儿床是姑姑送的,表姐花了1000元带她去拍周岁照,每到周末,姨妈们或会从市区赶来看她,或接她到家里小住。

  只有回忆女儿成长时,顶着眼下两块淤青的罗良贵,眼里才有了些许光芒。

  她清楚地记得,小家伙第一次说话是8个月大的时候,她指着奶瓶,说“奶,奶”;1岁零9个月的时候有了趟短暂的“幼儿园初体验”;上了学前班,她开始张罗帮妈妈洗碗,拍着胸脯说自己可以负责洗第二遍……

  杨德才外出拉活打工,心里多了一份希望和牵挂。他对女儿几乎言听计从。杨净茹不满3岁时,她骄傲地告诉周围人,“我吃得住我爸爸”。

  女儿的到来,似乎让家里停滞的钟表又走了起来。2015年,50岁的罗良贵办理了退休手续,每个月退休金2100多元,这让家里稍稍宽裕了些。罗良贵觉得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去年,杨净茹上了小学。她学了两个学期的民族舞,喜欢穿着裙子转圈圈,后来又迷上了拉丁舞。罗良贵也觉得拉丁舞跳起来“好看,有气质”,便又掏出1200元给女儿报了一学期的拉丁舞兴趣班。

  如果一切正常,7岁半的杨净茹该坐在二年级的教室里。黑板上,老师的作业已经留到63页。然而7月的那场高烧,为她按下了暂停键。

  8月初,医生初步诊断,“孩子得的可能是白血病。”

  生活刚刚好转,这个家庭又遭遇了第二次大地震。医院里冰冷的长椅再一次接住了这位泪流不止的母亲。

  “要给孩子治病。”夫妻俩一面筹钱,一面找朋友打听袁爱萍的联系方式。她猜想袁爱萍家里至少有两个孩子,她要请求袁家,救女儿一命。

1 2 3 共3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二·藏族姑娘向新时代...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要想拿奖牌 先得进决赛

    11月15日,在2018年沸雪北京站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时隔一年又见到了冯常军。冯常军是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国家队的一员,也是国内在该项目上最具实力的男选手。说起11月23日开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比赛,冯常军向记者透露,他将采用最新的高难度动作——空翻两周加转体1260度。

  • 电视剧《黄土高天》获专家好评:三代农民命运展现40年农村改革

    由董勇、王海燕主演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日前在京举行的研评会上,专家认为,该剧把40年农村改革这一宏大主题浓缩成普通的人物命运故事,写出了三代农民的生活史、情感史、命运史,具有一定的史诗品格。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让书店联姻文创(组图)

    书店,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无非就是买书看书。可如今书店一改原有刻板的面孔,变得高颜值,文艺范儿十足。经营模式的转型,对于书店职工的工作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梁钰,是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的一名“老员工”,在书店求新求变的当下,他率先成了“吃螃蟹”的人。

  • 4个硕士创“柿业”

    今年冬天,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产树原村的村民们一聊起“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的柿子曾一度滞销,心灰意冷的柿农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5角钱一斤都没人要,还不如烂在树上”。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