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班伊始,没有学生排名进入海淀区前15%;两年后在高考时,全班有4人进入全区前15%,排第一的学生考进全区前100名。能带出这样的班级,2018年北京市“师德榜样”获奖者、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地理教师兼班主任王立涛靠的不是尖子生云集,也不是“魔鬼”式集训,而是“攻心计”。
用心:常备两本备课教案梳理新旧知识点
走近王立涛的办公桌,能看到桌上放着两本备课教案,一本是以前的,一本是本学期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重点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这是她对比新老教材、考纲和时政热点后做出的梳理。区级教师进修会,她场场不落保持全勤;从教15年,她年年不断订阅地理期刊;她的微信里,有多个地理学科交流群,与同行及时探讨地理的热点和教学思想。
她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证不掉队。全国“中图版”地理教材课堂现场展示课及录像课评比国家级特等奖,北京市第三届“京美杯”教学论文征集活动市级一等奖等荣誉,证明了她在专业方面的用心。
攻心:舒缓学生焦虑情绪应对高考
2014年到2017年,王立涛带的班不是最拔尖的,建班时没有人进入海淀区前15%,但在高考中,全班近40名学生均考过本科线,其中4人排名进入全区前15%,排第一的学生考进全区前100名,而这个学生进校时的成绩在全区4000名以外,足见“加工”能力之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所有同事的共同努力,不是我一人能办到的。”她在兴奋中保持着冷静。
总结经验,王立涛觉得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平衡好各学科的关系,合理搭配时间,避免“一科独大”。她会组织全班每天午休时主攻一门复习,一周下来就是五门,而不是重点看一门;她教学生利用碎片时间看书……她告诫全班学生,你们要六科“共同致富”,千万别偏科。
她还有一个独到的“法宝”:攻心。“很多学生到了高三也没有多少高考意识,一般过了一模才突然产生压力,情绪急躁,爱发无名火,甚至失眠,导致自己乱了方寸。”对此,教师往往会通过谈心的方式帮学生减压,王立涛也不例外。但她很少在一模后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而是将之分散在平时,每次大考前后都面谈一批人,一学期下来,全班每个人都能轮上一遍;谈话地点更多选在上操站队的操场,或是课间几分钟的讲台前,声音压低,不至于让别人听清。因为她担心学生一进办公室,就会自然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不利于减压;混在人群中,学生比较放松,容易听进去。
为学生减压的同时,她也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她说越临近高考,亲子关系越容易出状况,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她就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电话等形式,建议家长做好后勤保障和心理抚慰工作,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学习,免得孩子接受不了,万一吵起来反而耽误学习。为此,她还把家长群的名字,从“高三X班”改成了“高三X班后勤准备队”。
此外,她在班里树立先进典型,经常为成绩相近、性格相投的学生“拴对”,督促他们以对方为参照,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费心:班级管理实行小组自治
当班主任就要对班级事必躬亲吗?王立涛并不这样看,她更倾向于“无为而治”。她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把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到校、参与班校级活动、帮助师生、获奖情况等学生在校生活的各方面赋以分值,每名成员的表现量化成分数,计入小组总分,开展小组自治,形成“小组-班委-班主任”的纵向管理模式。
在她看来,小组自治,避免学生单打独斗,更有约束感,增强集体意识。班主任表面上是当助手,实则抓大放小,有更多精力照看全局。
班委有打分权,可以根据规则加分减分。组员有的在这方面丢了分,却能在另一方面弥补回来,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期末哪个小组获胜,她就自费发奖品,彩笔、订书器、零食礼包……虽然钱数不多,但拿到奖品的小组都欢欢喜喜。
上学期,班里一个总爱迟到的学生突然开始每天准时到校,靠的正是小组积分制,因为迟到将被扣除小组得分。这名学生最初对此无所谓,但真正开始打分后,其他组都在进步,为了纠正他的坏毛病,他所在的小组想出一招:叫早服务。每天早上,组员们轮流给他打电话,让他想赖床都赖不了。看到别人都在为小组排名而行动,他“扛”了几天就再也不好意思拖大家的后腿,不得不按时起床。
在众人共同努力下,小组积分显著上升。这名成员逐渐从被动应对过渡到主动调整,上课变得积极,进入学习状态,成绩相应从中游水平爬升到现在的全班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