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七姓”大家庭里的无言大爱
//www.workercn.cn2016-06-20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七姓”大家庭里的无言大爱

哈尔滨97岁的彭云松先后收养6名异姓孤儿,为了孩子终生未娶

▲6月3日,在自己的屋子里,彭云松的身后挂着雷锋像。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6月3日,老五栾景通(后排中)、老六刘玉忠(后排右)、老大闫景成的女儿闫丽影(前排左)、老三张秀清(前排右)、老四高玉滨(后排左)与父亲彭云松(前排中)合影。 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说来似乎不合常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的岁月里,当失去父母的孩子连自己的亲戚都爱莫能助时,却有这样一位男人,先后收养了6名孤儿,又当爹又当妈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家,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而他终生未娶。今年5月,这位已经97岁的老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这个“七姓”之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这位老人就是哈尔滨市道外区丰润街居民彭云松。在他普通平凡、清苦自乐、守善无憾的人生里,他用坚守写下芸芸众生中的无言大爱,演绎出超越血缘的人间真情。如今,儿辈、孙辈受他言传身教,继续爱的接力,传承行善助人的家风。

  跟我回家

  “跟我回家,我养你。”一句话,一生的承诺。彭云松以微薄工资独自抚养大6个孤儿,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付出的却是几十年的光阴和心血

  见到彭云松老人,是在“雷锋文化旅馆”窄窄的小院里。满头银白的短发,低低的个头,佝偻着腰,目光里透着慈祥,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

  小院里,一株柳树和一株榆树在微风中轻轻翻动着鲜绿,阳光穿过绿叶轻轻洒在老人的脸上。微风送语,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还是年轻的时候,彭云松从山东平邑“闯关东”,忍饥挨饿历尽艰难来到千里之外的哈尔滨讨生活。人生地不熟,他只好先干起了临时工,在一家化工机械厂打更护厂。看到彭云松工作负责、踏实肯干,组织上将他招为黑龙江省化工厅供销处的一名工人,每月工资36元钱。

  1954年的冬天,北风呼啸,抽打着被冰雪覆盖的东北平原。严寒之下,滴水成冰,出行的人们都裹着有如棉花糖一般臃肿的冬衣,更多的人则躲在屋内不肯轻易出门。寒风中,一个瘦弱的身躯在铁道线附近蹒跚而行,两颊早已冻得僵硬发紫,两只眼睛却四处寻找,眼神不时流露出一丝绝望。

  这一切都被彭云松看在眼里,他慌忙从兜里翻出一个馒头递了过去。这个已经快饿昏过去的男孩两眼放光,伸手就把馒头塞进嘴里,几口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

  彭云松心疼地问:“孩子,多大了?”“8岁。”“家里人呢?”“没了。”……

  没有太复杂曲折的思想斗争,没有很纷繁迂回的发展情节,彭云松凭着内心深处的怜恤、同情、爱心,做人的责任和德行,没有犹豫,拉起孩子的手说:“跟我回家,我养你。”

  彭云松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闫景成,就这样有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虽然这个家几近寒酸,家徒四壁,但是那里有一个肯为他遮风挡雨的老爸。从此,孩子的心有了靠山,彭云松开始了艰难的新生活。

  此后,收养孤儿占据了彭云松的整个心胸。1966年,收养了5岁的栾景通和11岁的张秀清;1967年,收养了12岁的郭廷忠和9岁的高玉滨;1969年,彭云松又从山东老家带回来孤儿刘玉忠。不同姓氏的7个人,以彭云松为纽带,成了没有血缘但亲情更浓的一家人。

  作为“彭”家唯一的闺女,老三张秀清至今还时常和别人念叨她的童年。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先后过世,一个人孤苦伶仃,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没爹妈了,就不想活了。”正当张秀清每天都在为生与死纠结时,刚刚收养了栾景通的彭云松,不知从哪里又知道了张秀清的情况,便主动找上门来,再一次认下了这个没人管、无人疼的孩子。

  “我爸当时说:‘孩子,你跟我回家吧,让我来养你。虽然吃不好但咱能吃饱。’”张秀清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回忆说,没有我爸把我带回家,我可能早就不在世上了。

  在孩子们或无依无靠或流浪街头时,彭云松给了这些孤儿们一个能遮风御寒的家。

  一开始,工友们看到彭云松不断往家里领孤儿,都十分不解。“自己都养不活,还养别人?”彭云松没有过多理会:“都是些孤苦伶仃的孩子,咋能活下去呢!”

  春去秋来,几度冷雨。彭云松一个人拉扯着这些孤儿,每天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般辛苦地工作养家。

  平时,一家人住在收发室后面的一个小屋子里,兄妹挤着睡大通铺,常常喝粥果腹,有时候过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有一年中秋,彭云松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两个月饼,他用刀将每个月饼切成三份,一人一份分给孩子们吃。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彭云松心里既幸福也难过。

  邻居们看着彭云松一家太艰难,有时将一些旧衣服送给他。他如获至宝,将旧衣服剪裁给孩子们穿。“我爸从来不偏心,剪裁的衣服适合谁就给谁穿。”

  岁月在悄悄地向前延伸,孩子们陆续上学。为了缓解家中的困难,工作之余,彭云松开始出去捡破烂、找零活。为凑够孩子的学费,他还养了5只羊,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挤羊奶,拿到早市上卖。为了多挤出一份奶,“好几次羊都没奶了,老爸还在那儿使劲挤,疼得羊直叫唤,蹦跶着就要跑。”

  年复一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淌。在彭云松默默抚养孩子时,岁月也在不知不觉中爬满了他的额头、催白了他的头发。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