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著名音乐家谭盾:我就是“隆里格隆”
//www.workercn.cn2014-07-1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们对我有一个几十年的误会

  “女书村里的这顿中饭,喝足了酒,唱足了歌,看足了泪……吃完饭,她们擦干苦、甜的眼泪,消失在村景里,就剩下我独自一人空对桌。”

  深入湖南江永女书村采风的谭盾,独对空桌,五味在心: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上,能不能不是眼泪,而是歌声?

  2014年,耗时五年而成的《女书》,如同创作者所设想的,使女书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搭上交响乐这艘国际通行的船,驶往世界各个码头,把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

  近年来,谭盾将自己的创作标识为“绑定行将消亡的传统”,这纯粹是出于他对于自己的听从:在珍藏信仰的艺术里,你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解放周末:谭盾的音乐是不受限制的梦想,是因为谭盾的标新立异是不受限制的?

  谭盾:人们对我有一个几十年的误会。他们一直觉得,谭盾是标新立异的典范。其实,我不是标新立异的,我的作品也不是标新立异的,每一部都非常贴近生活,而且现在我每部新作品的诞生都是和一种传统文化捆绑在一起的。比如我做《地图》是讲石头音乐的消亡,做《女书》是讲女书文化的消亡。

  《隆里格隆》也是一个远古的信号,你会发现它有一种穿越感。我对微信本身不感兴趣。但是我对谁可以让我听到这种声音很感兴趣。我想听到一种穿越的声音,这种穿越的声音,是上海天空中的风筝,还是北京天空里的鸽哨?我一直在寻找。最后发现通过微信可以实现。我做了一个实验,让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都拿手机下载一段音乐,大家同时播放时,发现那声音就像一个音乐的“骇客帝国”。我突然觉得有一种意象的梦幻——如果“过去”可以在“未来”体现的话,那么生命就变得很有意思。

  于是,微信第一次被当成乐器使用,而这种乐器是由技术带来的。当传统与技术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有意思,技术让传统得以传承、普及。

  解放周末:一个作品要传递的信息如此丰富,您对抵达率有信心吗?

  谭盾:第一天演出指挥完了之后,我差点被吓出心脏病来。为什么?最后一个和弦时我很放松,觉得终于结束了,但是观众喝彩的声音,哇,完全是摇滚乐的那种欢呼声音。那声音,不是一种古典音乐所应该获得的掌声,而是一种发自于血液的爆发。

  解放周末:是生活的声音、生命的声音。

  谭盾:我觉得是生活、生命感动了他们。在场的很多人几乎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怎么想得到?我说,“我想到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也在我的身边。”这就是《隆里格隆》所要表达的。我希望我的每一个艺术创作里都可以有一种深邃的声音。

  解放周末:好奇的是,您如何获得深邃?

  谭盾:就在音乐的质地本身里。音乐总是在注视灵魂,注视道德,注视社会,注视人类。

  解放周末:音乐总是在寻找它的“内心主体”。

  谭盾:对!这个词用得好。所以,我的音乐不是在走标新立异的道路,而是在走心灵之道。比如我现在正在做以敦煌为主题的音乐,这是我的一个十年计划。为什么要花十年去做?因为我觉得敦煌传承下来的不只是古老的壁画。

  解放周末:还是什么?

  谭盾:是一种信仰。在我看来,建寺庙、造教堂可能是一种号召性的行为,但敦煌的出现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人们从遥远的地方赶来,找到那片沙漠时,常常已经有人病死了。找到那个地方以后,先要凿洞,一代人又没有了。到了第三代,说我的爷爷凿了这个洞,我就要开始画画了。画完,又一代人没有了。下一代人就说,我的祖先留下了这些宝贝,我们要在这里守着它。于是子子孙孙都守着它。这是一个家园梦。

  我在敦煌参观过一些目前尚未对外开放的洞窟,发现洞里面竟然有白骨——那些人就在那里等待梦想,一直等到成为白骨。你说,这有多深刻,这个民族有多优秀!我在敦煌的石窟里,闻到了过去人的信仰,看见了过去人的梦,当时音乐就出来了。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