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汤一介与《儒藏》编撰
编纂《儒藏》是汤一介的夙愿,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曾提出这一课题。“在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家,现在有《佛藏》《道藏》,但一直没有《儒藏》。明清两代学者都提出过要编《儒藏》,但工程太大,都没能实行。明朝做了《永乐大典》,清朝做了《四库全书》,已经很了不起。中华民族要复兴,从儒释道三家讲,儒学在历史上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应该做的时候了。”
2002年,北京大学提出《儒藏》(儒家著作的总汇)编撰课题。第二年,作为教育部的重大项目,《儒藏》编撰正式启动,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的近四百名学者参与了这一工程。汤一介受命出任《儒藏》编纂工作首席专家,这一年他76岁。
“后来我想,光因历史上没有《儒藏》,就来编一部《儒藏》虽也是一个理由,但是更深层的理由,是儒家思想里有相当多的对我国今后发展很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我想给大家准备一套材料,让大家来研究它。”汤一介说,还有一个让他必须要做这件事的原因,是出于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佛藏》从宋朝起一直到现在,至少编了二十多种,但现在通用的是日本人编的《大正藏》。所以我们应该编出一本让世界通用的《儒藏》。”
《儒藏》编纂工程涉及文史哲、图书馆、考古等专业领域,真正能深入进去做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2004年,汤一介患肝硬化,病情反复不定。妻子乐黛云为他的身体忧心,但汤一介并没有停止工作,一向谦逊低调的大师,此时竟也说出豪言壮语:“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我的标准是,我编了《儒藏》之后,一百年不会有人超过我,而且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作为一位内敛沉厚的学者,这句话说出来,更加重了《儒藏》的分量。
汤一介本来希望到2015年《儒藏》330本能全部出齐,但编撰工作难度太大,速度还是偏慢。“有些我可以做的做,有些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要首先保证质量,慢就慢一点,一个不合格的稿子也不放过。”他想在自己90岁的时候,也就是2017年完成这项工作,但这最后的心愿并未能在他生前实现,也让这位大师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