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一个人的儿童文学史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 贵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过于推崇汉族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主流性也是一个须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贵州水族自古就有专门的儿童节“苏念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节;贵州屯堡人也有自己传统的儿童节。再如,贵州侗族《哄儿歌》是母系氏族时期的童诗,堪称世界最早的摇篮曲;以童话来说,贵州是多种童话类型的源头,“灰姑娘”的童话原型便源于贵州侗族地区。此外,贵州学者孙铭勋先生是中国高校儿童文学学科最早的开创者,谢六逸先生为中华书局创办了中国最早发行的纯儿童文学刊物《儿童文学》月刊。等等。

    “西方中心主义”是文化的偏见。现在国内培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博士,我认识的有几十个,他们的一篇篇论文基本上都基于西方体系,“言必称希腊”,殊不知中国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丝毫不比西方差。不久前,曹文轩先生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起码说明另一个问题:中华民族的儿童文学,也有世界性。

    在这个背景下,贵州儿童文学的突围,首先是立足,找准贵州儿童文学的特质是多民族性、非书面性,创作有“贵州风格,贵州气派”的作品;其次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研究者、教育者形成合力,互相支撑。

    社会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存在“三大误区”

    儿童文学市场火爆的背后,是一组残酷的数据:在少儿读物的出版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出版逆差。进出口的比例是149:1,即推出去1本,就有149本引进过来。有的少儿出版社一年出版四五十本图书,也没有一本国产的原创作品。国产儿童文学怎么了?

    记者:国产儿童文学不受出版社欢迎么?

    马筑生:目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出版出现了四种普遍现象:一种是许多出版社唯国外儿童文学是从,唯名家是从。比如说,为了争抢国内有限的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导致这些作家的作品重复出版的情况比较严重,不同出版社还会将同一作家的中短篇作品重新组合出版。这些书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另一种是出版社、作家和幕后推手一起对作品进行包装、营销,结果内容质量与作者的名气并不相匹配;再就是跟风行为,一般当一本书畅销后,大家都千方百计地想和它拉上关系,跟风出版。拿《哈利。波特》来说,它在中国火了以后,许多作家纷纷开始写关于女巫、魔幻的故事,套路化非常严重;还就是一味迎合孩子欢心,往浅薄、单纯逗乐趋势发展的儿童读物大行其道,但孩子喜欢的并非就是最好的。这些类作品,只有“儿童”和“利益”,没有“文学”与“担当”。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