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一个人的儿童文学史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 贵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记者:学校层面对儿童文学的教学问题上,怎么感觉是缺席的?

    马筑生:国内现在最流行的小学生语文教材是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其中85%的篇章都是儿童文学。但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是误当做知识点而非儿童文学在教,故而将最能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的儿童文学作品讲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

    最大的原因,是在最需要开设儿童文学专业的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中,95%以上都没有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比如,当代贵州高等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只在少数院校的教育系专业开设,除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外,贵州其他高等院校基本上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老师与幼儿园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理论教学或业务培训,不懂得儿童文学为何物,也就没法从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的角度来讲解课文。

    如今,新生代的父母极为重视孩子的阅读,培养一批懂儿童文学的师资力量,迫在眉睫。

    记者:怎么看待本土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

    马筑生:与其他一些地区相比,我市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多位一体,有成果、有经验、有总结,具有值得推广的样本意义。

    最理想的推广活动,是“常态化”的而非“运动化”的,是一种发乎内心的自觉。怎样培养这种自觉呢?一个家庭能拥有良好的文化阅读环境,是关键所在。所以我很佩服近几年来举行的寻找“书香人家”的做法,这样才能做到“阅读不只是在图书馆,而是在每一个家庭”的目的。只有构建好了家庭文化阅读生态,才能构建一座城乃至于一个国家的阅读生态。

    但孩子在家庭的阅读是个问题。家长不要看到小孩读书就高兴,一定要看一看他手头上读的是什么书。现在不少出版商打着“国学”的名义,出版了不少未经筛选的、宣扬封建忠君礼教思想的书籍,这不利于培养小孩的现代公民意识。问题在于家长对图书的鉴别能力良莠不齐,所以如何提高一些家长的图书鉴别能力也是个关键问题。(本报记者 郑文丰 文/图)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