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贾文忠:与古人对谈金石
//www.workercn.cn2016-07-1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玩文舞墨

  贾文忠上学的时候,实行的是十年制的教育,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7岁,他高中毕业了,那是1978年。虽说已经恢复了高考,可这十年,学农学工学商,除了语录背得好,文化课基本都荒废了,考大学不现实,只有就业了。

  那时候,售货员、服务员、理发员、驾驶员、邮递员、炊事员等职业被称为八大员,是许多人眼中的肥缺,家里没有过硬的关系没法干上这几行。

  “1978年,北京文物局成立一个文物复制工厂,这等于把文物局原来一个文物修复组扩建成一个厂,正好招人,我就参加了考试。复制青铜器呀陶器呀我熟悉呀,去翻了个模子,一下就通过了,去了文物复制厂。”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17岁的贾文忠和父亲一样干上了文物修复这一行,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工。那个年头,文物修复工和木工、电工、泥瓦工一样都是普通工人,远远没有前面说的八大员的职业那么风光,更没有现今只要涉及文物鉴定修复的人,人们都要当做专家学者高看一眼的待遇。

  “这个工作是幕后的无名英雄。观众去博物馆看见陈列的文物,说多精美多精美的,谁也不知道这玩意儿以前碎成什么样,坏成什么样,谁也不会问它是谁修好的。搞摄影的还能在作品上落个名儿,修复是没有名儿的。”

  虽然进了个并不被看好的行业,每月只有16元的工资,贾文忠却从工作起就抱定了踏踏实实干活的心。因为父亲给他讲得最多的话是:做一件事得把它做好,手艺人,把手艺做好,才能有好饭碗。

  贾文忠进到文物局的那年,“文革”结束没多久。他主要做的事,是复制各种青铜器陶器,清退抄家文物,仅他翻制历代铜镜的石膏模具就达上百件之多。父亲教他的东西开始大量用于实践。“虽说主要做复制,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收获是通过这个工作,亲眼看见、亲手摸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同时结识了大批行业里的前辈大家:搞书画碑帖的李梦东、傅大卣、马宝山;搞瓷器的孟宪武、常镜涵、孙学海;搞书画的赵存义、刘云普;搞古籍的魏隐儒、张金榜……他们都在当时的文物局落实组里,做整理库房、清点文物、退还文物的工作。”

  工作和休息时间,贾文忠没事就爱和这些老先生待在一起,听他们说古论今,品鉴文物。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收藏传承的背后都有江湖,有人心,有历史的兴衰,更有人性的考量。

  十几岁的年龄正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贾文忠在求知若渴的学习中意识到,修复文物,不能拘泥于一器一物,更不能满足于学会了修复的技艺流程,“做这行,要成为多面手,各行业的东西都要能借鉴到修复里。要是单纯为了修复而修复,那就把这事儿做死了。”

  因为父亲那辈就和这些老先生多有相识相交,加上他敏而好学,老先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所学相授于这个年轻人。书法、绘画、篆刻、碑拓、装裱,贾文忠有机会就留心学习。仅从篆刻说,在那几年里他就刻了上千方印。“我那时候临摹汉印,书法也得学,没有书法功底,章也刻不好。我从王府井美术服务部买了几块最便宜的青田石、汉寿石,练习刻印,刻完了磨掉、磨了再刻,直到不能用了为止。”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