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说,思想灵魂与终极关怀是头等,否则图书有可能是僵尸
冯潞对山西古代交通的总结很到位,“五纵十横”“大字形”“爬行的蚯蚓”……这从他的口中、文字中能感受到。他对“表里山河”的理解,对山西数千年历史曲线总结为“哑铃结构”;对山西历史发展总结为“逆生长”;他将历史中的山西人称为“看客”,将山西地理总结为“高台上的中国”,等等,总之很有趣。
冯潞的作品有两类:一类涉及传记类,至今少有人知;另一类则是山西地域文化类。已经著作10余部,出版6部,有些尚未公开。拍摄相关图片数万幅。他的地域作品也很广泛,小到一县域,中到地区,大到一省份,逐级完成,而单单遗落了村落一级。冯潞说,目前正在物色,最终会填补空白。
对于这种由村到省的研究著述结构,冯潞说受到了费孝通社会学的影响,具体是《江村经济》让他耳目一新。随后,他创新思维,觉得应该根据不同地域范畴来著述,于是形成了独特的结构。他说,等到完成村落级密码,他就暂时收手对山西的研究。
说到《山西密码》在今年8月下旬重版,冯潞强调,和第一版相比较,改变巨大,几乎是脱胎换骨,一是设计、编排更加规范、舒朗,看上去赏心悦目,颇有艺术欣赏价值;而内容上也是更加丰富,增加再版序言,使治学显得更加严谨;二是增加了文旅品鉴内容,这是重点;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补充,比如对“晋人”性格的探索等,读起来饶有兴致。
新版《山西密码》字里行间透着强烈的使命感,通篇是从历史的狂野间寻找影响山西发展的症结,厘清山西发展的脉络,探索的味道很浓,从古代、近代直至当代,笔锋一直在探索之中。这也是本书冠名“密码”的原因。冯潞说,在学术中,文字是四等,资料是三等,逻辑思维是二等,而头等则是思想灵魂与终极关怀。没有一二等之思想,图书有可能是僵尸。这正是冯潞的著述境界。
讲学传播,借用互联网及声光电技术,很有影视特效
冯潞除了学术研究,对讲座传播颇有心得。他说,写作只是完成了初级记录、传播,而必须有二次三次四次……传播,单纯依靠文字不够,需借用互联网及声光电技术。这种与时俱进的思维大概与他所学专业和传媒经历有关。
2017年秋,第一版《山西密码》出版后,冯潞一是借助手机、互联网推介作品及思想,二是开启讲座传播经历。现在回头看,他的讲座对社会影响很大,甚至屡屡爆棚。比如在新改造的太原图书新馆,他以“表里山河”首开“山西问题”之讲座,引起强烈关注,听众排队站立听讲,更有许多人被拦于外而不能入;在黄河电视台直播栏目,他与主持人对话精准,总评新三板的社会价值;在山西省内诸大学,如山西大学、山西科技学院、大同学院、长治医学院等学府,还有读书会以及各类单位进行一系列讲座,前后已有20多场。此外,他还把讲座由省城下移到县级,比如阳城。
冯潞讲座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他对山西诸多方面独到而深刻的研究,以至于互联网上提及“冯潞”,便带出“山西”“山西密码”公众号,形成三位一体,对于山西人反思山西,形成山西热,充当了旗舰的角色。
冯潞讲座,极有创新和人文特色,一是总是站立在侧讲座,鞠躬答谢,态度极虔诚,而且解放出的双手组合出各类肢体语言,使传播力增强;二是讲座注重问答、互动,而不是单一发声;三是讲座尤为重视PPT的效果,而不是干讲;四是制作PPT尤其重视图片的力量,常人的PPT不过几十页,而他一次讲座竟达278页,里面以鲜活精美的图片、图标为主,兼有动画、视频提前播放,形成影视特效。
当然,冯潞讲座最有优势的是其内容和思想。他研制讲座总是一次一课件,一PPT,从未重复使用。内容包括地方文旅、山西文化探索、晋商认知、近代留学生、唐宋河东轨迹、大运河与山西等,内容具有诱惑力和挑战性。这是他讲座的核心竞争力。每每听讲,受众常会有新颖之感,思想之门为之洞开,要求加其微信者无数。
“我要给受众一个大的信息量,一个独立的思考,以打破那些固有的套路,让他们思维活络起来……”本着这种期许,在一堂讲座PPT出炉前,冯潞来来回回要改几十遍,但那依然不是最后的版本。等到讲座前一个小时,他还会打开手提电脑修改。因而当他呈献给听众时,被认为是“思路清晰,叙述宏大,脱口而出的话里也暗嵌着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最终让人感觉到逻辑的魅力”。
对已过50岁的冯潞来说,他的文化学术事业属于厚积薄发阶段,他说,目前的状态也仅是个小气候,如今还捂在光阴的盖子下慢慢发酵着,远远没到揭开谜底的时候。
山西晚报记者 郭志英 通讯员 崔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