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尊称涂光炽为“地学大师”,因为他从事地学研究近70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大师之称不仅在于成就,更重要的是大师精神。涂光炽“赤诚的爱国热忱、求实的研究作风、持续的创新精神、一贯的严谨学风,终生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亦无愧大师称号。
1920年2月14日,涂光炽出生于湖北黄陂,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两年后远赴重洋继续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作为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科学家和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涂光炽很重视实地考察。有人说涂光炽的院士称号是他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因为他的足迹不仅留在了我国各省市区广袤的大地上,更留在了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他考察过国内外的600多个矿床,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20世纪50年代,涂光炽在祁连山及西北干旱地带作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又从事华南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及铀矿地质研究,70年代除继续此项研究工作外,着重从事富铁矿床研究。
作为一名目光长远的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涂光炽就考虑到超大型矿床对解决矿产资源、建立矿业基地的重大意义和国际上刚刚提出超大型矿床全球背景研究的设想,于是他及时提出了在中国开展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该项研究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在该项目的研究中,涂光炽提出了有关超大型矿床的概念、分类、类型选择及中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在新疆305项目研究中,他提出了世界第三大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在2003年,立足于地球科学的宏观性和区域性,他又提出了“比较矿床学”。在因病住院前4个月举行的全国矿床大会上,他仍提出了二氧化碳与金、铀的成矿作用,即使在临终前病榻上的衣物中,涂光炽仍带着有关二氧化碳与金、铀成矿作用的资料。可以说,涂光炽为了地学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除了在学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以外,涂光炽还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40名研究生,他培养的人才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中国矿床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有名望的科学家和管理专家。他提出人才与成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强调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总是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给科研人员、野外地质队的技术人员做学术报告,讲授地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到兼职的院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亲自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与从事科研工作。
徐冠华院士曾用 “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严严谨谨做学问”来称赞涂光炽的一生,在学术研究上踏实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勤勉用心,在为人处事上光明磊落,大师当如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作者:程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