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玉树援建工地上的夫妻档
//www.workercn.cn2013-12-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玉树援建工地上的夫妻档

中工网记者 陈晓燕

  人物检索:康明,37岁,中国电建玉树重建现场指挥部第一工区总工程师。妻子张玉娟,36岁,第一工区经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夫妇二人从2010年7月至今在青海玉树参加重建工作,为让玉树群众早日住上新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心慌,头痛,恶心,快走几步就喘不过气来,这是记者初入玉树的反应。

  而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地方,康明、张玉娟夫妇已经坚守了3年多。

  两人都是中国电建集团中国水电四局有限公司的职工。2010年玉树地震后,公司一纸调令,刚结束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康明没来得及跟妻子道别,就来到了玉树。妻子张玉娟在康明到玉树不到半个月后也主动请缨来到了玉树工地。如今,“夫唱妇随”的佳话已传遍了集团公司,两人也成了工区人人称羡的一对“神仙眷侣”。

  “都是自己分内的工作,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啥可说的?”在第一工区彩钢板房里,面对记者,康明黑瘦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他轻轻碰了碰身旁的妻子:“要不,你来讲?”

  “那我就讲吧!”张玉娟爽快地答应了。

  “我俩老家都在甘肃,上学时是同桌,1998年毕业后一起分配到电建集团工作……”一上来,张玉娟先说起了夫妻俩的故事。两人先后参加了三峡、拉西瓦等工程建设,由于走南闯北,顾不上照顾孩子,女儿很小就被送到甘肃老家,请年迈的父母帮忙照顾。

  “我俩从没分开过,一直在一块儿。听说玉树海拔高,条件艰苦,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就主动申请调过来。坐大巴车来了以后,头疼得像要爆炸,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我还纳闷咋回事儿,后来人家告诉我这是高原反应。”张玉娟笑着说。

  来到玉树后,两人各有分工:康明从事工程技术、质量验收等管理工作,张玉娟主要从事工区经营管理工作。生活一下子被压缩、简化成了最简单的底色:办公室里放张床就成了一个家。除了吃饭、睡觉,两人的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工作。尤其是康明,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10点多甚至夜里一两点才回来。张玉娟心疼地打趣说:“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加班,下班了加班,梦里也在加班。”

  康明的同事告诉记者一件事。2012年初,正在甘肃老家冬休的康明被紧急叫到玉树,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玉树县第二民族中学的锅炉基础施工工作。那22天,岂能用艰苦二字形容!康明与10几名工友吃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室外温度最低达到了零下25摄氏度。他们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有时甚至到早上6点。但不管多晚,到了8点,大家又得爬起来干活儿,因为上午稍微暖和一点,有利于施工。“一天干下来,都站不住了,靠在桌子上立马就能睡着。要不是给灾区群众盖房子,很少有人会这样拼命干活。”

  然而,最让他们感动的是一位60多岁的藏族老人,康明称她为“藏族老母亲”。她每天守在工地上按时免费给他们端上“馓子”(西北的一种油炸食品)和奶茶。“她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每次都微笑着要我们吃,看着我们吃完,她才满意地点点头离开。有时候她远远地看着我们干活儿,那眼神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康明说。

  由于之前一直做技术,刚来玉树做工区经营管理工作时,张玉娟心里直打怵。但这个坚强的女人没有退缩,在克服了高原反应后,她咬紧牙关,边学习、边摸索、边工作。在此过程中,丈夫的支持给了她极大的鼓励。

  但夫妻俩也有揪心事。“前几天女儿打电话来,非要我回家开家长会,我哪里走得开?”康明无奈地说。夫妇二人与女儿聚少离多,虽然女儿一向乖巧懂事,但心里对他们还是有点埋怨。

  “女儿13岁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多么希望能陪在她身边!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张玉娟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