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金牌首席员工杨金安:百炼成钢
//www.workercn.cn2016-05-12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天两破纪录

  在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内有一个1米高的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一块块钢种样品,有超低碳不锈钢系列、核电钢系列、航空航天钢系列等,记录着杨金安和团队在炼钢领域攀登的一座座高峰。

  2015年6月10日,刚刚下夜班的杨金安累得睁不开眼,但他坚持没有回家。上午9点,由他主持的目前国内最大规格、超特大型整锻加氢筒体锻件用338吨钢锭浇注的工艺策划会准时召开。

  会议持续到上午11点。等送走了所有人,杨金安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反复翻看早已了然于胸的每一个工艺策划细节。接着又赶到生产现场,仔细查看开工前各道工序的准备情况。

  14时,杨金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午饭也没有吃,挨着床就睡着了。

  19时,杨金安猛地醒来,草草吃了些饭,就早早赶到公司。晚上22时,送电、炼钢,“战役”即将拉开。

  然而一个突发的小故障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杨金安吆喝着关掉电闸,抢着爬上炉子一看,原来是电极夹头的横臂端面磨损,造成电极打火,如果修整夹头端面,需要四五个小时。

  但生产计划已经排出,所有设备、所有人都在等,根本来不及修。杨金安与机修主任紧急商量后,决定临时加铜垫片。

  23时40分,机修人员经过火速抢修,再次送电。50吨电炉正常启动、开炼,其他设备相继“上阵”……冶炼车间内一时间轰隆隆响声一片、红彤彤火热一片。

  杨金安不敢有半点懈怠,紧盯现场,寸步不离。

  2015年6月11日17时30分,钢水精炼结束,他又来到浇注现场,“出钢就在两三分钟时间内,钢水会二次氧化,化学成分也会变化,钢水余量不足会出现‘卷渣’,不能有任何差池”!

  19时,338吨超特大型加氢筒体锻件用钢锭成功完成浇注。

  2015年6月12日夜晚,国内最大管板锻件也成功完成冶炼、浇铸。三天三夜里两破纪录,杨金安破例开了一瓶啤酒庆祝,结果面条还没吃完,就歪在椅子上睡着了。

  多少个后半夜被电话惊醒,多少次奔赴炼钢车间,力挽狂澜。杨金安说,只有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优秀的炼钢人!

  打造大工匠团队

  2013年,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成立,他和另外11名优秀技师、年轻工人组成团队,每周五上午在一起探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晚上炼钢,白天讨论业务,杨金安起初担心影响休息,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让他有些招架不住,“原本12人的团队,每周来开会的却有三四十人,坐不下了就站着”。

  在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一个个重大课题被攻克,一项项创新合理化建议被提出,杨金安却并不满足,“每个人都要成为‘钢铁战士’”。

  他最担心公司年轻炼钢工人断档。“最难熬的是炼钢的脏、累、苦,年轻人如今很少有能坚持下来的。”杨金安说,炼钢主要靠实践、实战,没有十年八年的炼钢经验,根本就不具备当带班班长的资格。

  每遇到一个炼钢工好苗子,杨金安都会如获至宝,毫不保留地把所学技艺传授给徒弟。一个新进公司的大学生想到工作室旁听学习,杨金安兴奋不已:“欢迎!欢迎!我们工作室的大门永远敞开!”

  2015年,除参与年度重点课题科研攻关外,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的重要任务就是优化操作方法,做好年轻工人的培训,传授实践经验和诀窍,带动更多的职工提升技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客’精神,更需要‘工人创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公司的期望和重托,不负这个大平台和大时代。”杨金安说。

  如他所愿,在人才的强力支撑下,中信重工已拥有国内首台80吨电渣重熔炉和8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150吨LF精炼炉等一大批国内最先进的炼钢设备,打造出国内乃至全球冶炼能力最大的炼钢系统,具备冶炼所有钢种的生产能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