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旭光:修复 “圣旨”
//www.workercn.cn2016-06-08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C 毫无保留

  久居深宫,张旭光觉得碰上“旧活”或许还添些兴奋感,而做起新活,就是重复行走在寂寞、繁琐的工序上。静心踏实,难。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热。张旭光反应平淡:“最近媒体炒作、领导重视,宫里年轻匠人可能还兴奋点。可过去就是默默无闻、心无杂念地做,真是一种无名英雄。”

  他又加了一句:如今我的父亲还没我出名。

  从业三十六七年了,张旭光也有烦闷之时。现在岁数大了,裱画又很费眼睛,干一会儿眼就花——40岁起眼睛就开始花了。做得不顺利、不满意、不完美,张旭光也会发脾气,东西一搁出去了。“但过会儿还得回来,做了半截不能停呀,我们这行工作有连续性。”

  张旭光原先身材有点胖,2013年带过一个培训班(16个学生),3个月一下子瘦掉9公斤。从早上8点一进工作室,一直到晚上10点,除了中午吃饭休息,为了照顾到所有学生,他几乎就在工作里来回转,一天走个十几公里不成问题。

  在纪录片中,张旭光是个不苟言笑的严师。他对学生很严厉。“私下里怎么着都行,但学手艺一定要专心,不能马虎。”张旭光讲了一个故事。培训班学员刚进来,水平参差不齐,他让大家先试试手,摸摸底。有一个学生手速快,一会儿功夫就把活做好了,张旭光走过去:“你挺快的,但这种东西,下次在我这儿不能出现。”听到张旭光如此“冷酷”的评价,所有人都愣住了。那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张旭光答:你做的是北方裱,而我教的是苏裱,你们必须要跟着我走。

  “毕竟还是有派系的明显区别。你们在我这学,我只教苏裱,对北裱不了解,所以我不能带入歧途。将来你们究竟怎么干,那是另外一回事。”张旭光态度鲜明,既然由自己教,就必须为学生负责,把毕生所学的东西传授给大家。“毫无保留。”他重重吐出这4个字。

  传统手艺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条默认的铁律,到张旭光父亲那一代就彻底打破了。先前张旭光调查蜡笺纸的经历也证实了一点:传统行当师父的刻意隐瞒、“藏技”,反而阻碍了优良手艺的传承。平日里许多外地学生遇上不明白的问题,给张旭光发条微信、短信询问工艺细节,他均毫无保留,一一详答。

  因场地不够,精力有限,张旭光在宫外不愿多带徒弟。他曾被一个外地装裱铺老板整整磨了两年,最终被其诚心打动,收为学生。

  张家同代仍有4个人尚在装裱行当。张旭光的姐姐和他同在故宫的一间工作室。从前故宫里的匠人群体,一眼望去全是亲属,父业子承。张旭光说,近二十年这个传统不复存在,故宫规定,但凡沾亲带故者一律不得入宫。

  张旭光希望让自己的女儿学裱画。打小女儿见父亲伏案工作,在一旁有模有样地玩报纸,可惜长大后并无兴趣。近来母亲常劝她,未必以此为业,但不妨学下裱画技艺,就当玩儿,只别丢了就好。

  修复字画三十多年,张旭光也会因宫中某些不足而心生遗憾——因盼其更好。当年父亲一手组建了这间裱画工作室,这份情感自然特殊:日日相伴的案桌、四季幽静的宫墙、失色残缺的旧物……古老手艺联结着家族血脉,羁绊了一生。(沈杰群 钟瑜婷)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