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80岁的生命“摆渡人”
//www.workercn.cn2016-12-16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记者手记

  这就是医者仁者

  为深入了解周克明,记者要来了简阳市人民医院11月的早餐打卡记录。

  30天、22个工作日,周克明有25天在医院用早餐,最早的一次打卡时间为7点03分,最迟的一次也是7点38分。

  “大徒弟”、胸外科主任医师张同钦劝他,你是“老辈子”,多休息下嘛。他说,病人等不得。

  已过退休之年的张同钦何尝不是这样,他每年要做700多台手术,时常加班,背虽驼了,却是手术室里最值得依靠的脊梁。

  如果说这是一种传承,周克明带领大家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张同钦说,缝针必须间距相等、打结要规范漂亮,老爷子这些“匠人”般的严苛要求令他终生受益。

  对于“师傅”晚年投身农村临终关怀,张同钦一点不感到意外。周克明尊重生命,他救了很多人,看病不管钱财多少、地位高低全部一视同仁。患者要他的手机号,从不拒绝。

  有时他到医院门口的饭馆用餐,结账时发现被认识他的患者或家属抢先买了单,次数一多,他就改变方式,吃饭先付钱。也有患者追到他家里送东西,钱肯定不要,土特产实在推脱不掉,他就回赠价值更高的营养品。

  我们问他,长期接触死亡,是否对自身造成影响?他坦然一笑,如果他(她)没有走上自杀的路,是有尊严地离开,家属也不至于那么伤痛,我其实是很高兴的。

  临终关怀,自己还要贴钱,但周克明的子女们支持他的选择。大儿子说,你挣的钱你负责用完,不用考虑第二代第三代。

  周克明有种紧迫感。农村临终关怀涉及的相关药品能否纳入医保报销、财政如何支持三级体系、患者和家属怎样更好配合等问题,都关乎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关系到他的“事业”今后能否在更广大的农村成为常态,他停不下来。

  又一个周三到来,周克明带着药品和“宁养关怀病人随访记录”下乡了。那个头发染得乌黑、身着穿了20多年的风衣、打着领带的老者,总让人感动于他追求了一生的格言:“我的心脏,为社会进步而跳动;我的血液,为人类健康而奔流。”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