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罗义刚:文化宫建设“文化事业为魂,文化产业为根”(图)
//www.workercn.cn2013-12-10 06:26:3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文化事业为魂,文化产业为根”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罗义刚谈文化宫建设

中工网记者 白青锋 李国 黄仕强

罗义刚

  罗义刚观点

  办好文化宫应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向基层,面向职工,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工会的组织力、吸引力、凝聚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市场化运作与工会组织优势有机结合,在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探索办好文化宫的新路子;坚持打造工会特色文化,精心培育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特色品牌项目,巩固好新型职工文化活动阵地。

  工人文化宫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工会联系职工群众桥梁和纽带的载体,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利益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职工群众在这里以学到知识为乐,以参与活动为乐,以锻炼身体为乐,以修身养性为乐。

  在重庆市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渝中半岛,有一个重庆无人不知的园林式劳动人民文化宫。它占地120亩,文化宫院内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重庆文化宫于1951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52年8月5日正式开园,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历经岁月沧桑,见证时代变迁,在潮起潮落中曾历经了三个不同阶段,最终走出低谷,如今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从2010年起,重庆文化宫在经过4年的升级改造后,虽然取消了已实行了57年的门票制,但经济效益开始大幅提升。2011年实现创收1000万元;2012年跃升到1644万元;2013年上半年实现1100万元,全年有望突破2000万元。升级改造后,重庆文化宫现有公益性场所和设施占到全宫的50%,自主经营或联营的文化产业占45%,物业管理占5%.他们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建宫思路,探索着“以文化产业的创收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新路。

  不久前,本报记者来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采访。文化宫主任罗义刚向记者介绍了重庆市文化宫的由来、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场所设施和开展公益活动等情况。

  谈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由来,罗义刚讲了一段小故事:

  重庆解放不久,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时刻想着人民。他深感重庆市民文化娱乐场所太少,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有一个中央公园,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于是,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亲自提出了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建议。他说:“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要让工人打上文化的牙祭,以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教育需要……”根据邓小平同志修建文化宫“要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件大事来办”的指示,重庆市长曹荻秋在邓小平“点将”后,担任起修建委员会主任。

  1951年7月1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破土动工,这一天正好是中国共产党诞辰30周年。建宫期间,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来到建设工地,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并慰问建设者。在最后一次视察时,曹荻秋提出,希望邓小平同志为文化宫题字,邓小平同志当即应允。1952年8月5日文化宫开幕典礼那天,“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10个大字,被镶嵌在文化宫的弧形大门上。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60多年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有2.86亿人次来此参加各类活动,文化宫培训各类人才达31万人次,后来成为有一定影响的表演艺术家、作家、诗人、美术家、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等就有1300多人。著名画家柳青当年就是重庆文化宫的美术组组长,他曾在这里创办了“重庆工人画室”。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