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了解,与以往的帮扶工作相比,哈尔滨管理局“一帮一”职工共富行动在争取资金帮扶上,实现了总局、管局、农场按比例配备,使全局帮扶工作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帮扶形式上,把自营经济作为共富行动的一个亮点,工会组织召开自营经济现场会,设立自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46多万元,两年一个周期,免费使用,解决了自主创业职工资金难题;成立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有机蔬菜、食用菌、葡萄等种植行业协会17个,拓宽了职工增收渠道……
哈尔滨管理局党委书记金奎祥表示,几年来,哈局开展的“一帮一”职工共同富裕行动,实现了帮扶由临时性、突击性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模式转变,“年终关怀”变成了“终年关怀”,实现了由重点解决生活困难,向既解燃眉之急,又施治本之策的标本兼治目标转变,从而让全局广大困难职工找到一条长富久安的生活之道。
困难职工得实惠 党员干部受教育在开展“一帮一”职工共富行动工程中,哈尔滨管理局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帮扶工作深入困难群众、体察百姓生活,一方面特困职工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在帮扶过程中受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教育。
岔林河农场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包扶一户低收入职工,农场党委严格规定:帮扶责任人全年至少要到被帮扶家庭10次以上,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难题不少于6次。目前,农场共有35名干部深入被帮扶家庭10次以上,并为自己的“穷亲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董晓斌,这个普普通通农场作业区主任、党支部书记,帮扶的对象是农场最困难的65岁的刘恒义。由于多方原因,刘恒义家里无承包项目,还扶养一个50多岁尚未成家、常年卧床重度瘫痪的弟弟,只能靠打零工微薄收入支撑着家庭,一度使刘恒义对人生和生活失去了信心。董晓斌对接这个家庭后,自掏腰包解燃眉之急的同时,还个人担保在驻场信用社为刘恒义解决资金3万元发展家庭养猪,今年又解决发展资金2万元,刘恒义养殖生猪存栏达到22头,出栏16头,年收入4万余元,看着充满生机的家,现在刘恒义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
作业区职工刘明发家原来仅靠承包15亩水田和打些零工维持生活,生活水平比较低。开展“一帮一”共富行动以来,刘场长帮助谋划致富路径,鼓励他利用房前屋后较大的空间种植地摆木耳,并经常去家里对其进行资金和技术帮扶,与驻场信用社联系贷款2万元,通过技术指导,20500袋地摆木耳产量达1150公斤,3个半月的时间获纯利润4万多元。
现在,刘明发逢人就说:“ 真没想到能有机会跟场长结成亲戚,要不是有刘大哥的帮助和鼓励,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出困境,孩子也许早就辍学了。”
刘恒义和刘明发只是“一帮一”富民行动中众多帮扶对子中的一个缩影。在富民行动中,哈尔滨管理局所属农场场长都与各基层单位领导签订了“富民兴场”责任状,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全员参与的富民新格局,以“一帮一”、“多帮一”、“典型带动”、“干群结亲”等方式在农场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张“富民网”。
庆阳农场采取党员、干部及土地承包大户以“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进行“捆绑”扶低,互换帮扶对接卡,一户一策制定脱低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目前,48名党员、干部,20个土地承包大户分别与43户低收入职工结成帮扶对子。
闫家岗农场63名机关干部及基层主要负责人共拿出帮扶资金15.2万元,帮扶困难户协调贷款23万元,帮扶31户困难家庭共同致富。农场工会了解到残疾女工段淑英家庭生活困难,找不到工作,就帮她联系了一份保洁员工作,月薪800元,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红旗农场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帮扶800余人,其中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40对、项目帮扶12户、资金帮扶20户82万元、政策帮扶677人,农场还为其中178名困难职工购买了城镇医保。
劳模和种养殖大户带动已然成为“一帮一”共富行动中的一种风尚。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闫家岗农场职工王德顺在农场工会的协调下,通过自己的养鸡场帮扶贫困职工20余人,解决农场职工就业20余人。
现在的哈局,已经形成了每名干部、每个帮扶单位无私援助的热潮,犹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一条爱的激流。
据哈尔滨管理局工会主席、管理局“一帮一”职工共富行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沈纯霞介绍,“一帮一”共富行动开展3年来,通过结对子,一方面改善了困难职工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帮扶的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场情教育、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
当初一项扶贫政策 普惠民生新亮点“我们虽然局小,但我们一定要做到拓管理、提效益、强民生、富职工”,哈尔滨管理局局长满连奎说。
经过3年多的发展,当年以扶贫解困为初衷的“一帮一”职工共富行动,如今既是“扶贫工程”也是“富民工程”。
随着近年来哈尔滨市的扩张,直接导致香坊、红旗、闫家岗等农场由以前与哈市相邻变为“接壤”。距离的拉近,创造了商机。职工共富行动,以开发启动扶贫项目为导向,不断为帮扶对象就业、脱贫提供条件和机遇,不仅帮助困难职工脱贫致富,而且还促进了全局经济尤其是非公经济的发展,成为哈局非公经济新的增长点。
冰城田园游,首选北大荒。哈尔滨管理局适时推出的采摘节、神农节、梨花节等一个个旅游品牌,吸引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纷至沓来,同时也拉动就业岗位3000个,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18万人次,产销各类蔬菜水果20万吨,户均增收7000多元。而且每年季节性用工达8000多人次,有力地推动了职工及周边农民就业。
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爆发点”,也是促进职工增收的“新亮点”,更是吸引职工就业的“蓄水池”。哈尔滨管理局在职工共富行动中,引进、新建和续建工业项目21个,松花江、红旗、香坊、庆阳、四方山五大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可带动就业近4000人。
香坊农场积极开展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移,安置职工就业,通过建设农垦新城和供热中心,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对共富行动起到了很大的“牵动”作用。花卉大市场、装饰材料城、中和国际广场、北大荒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一批批大项目已经在管局和农场决策者的头脑中逐渐成形,将极大地为职工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职工增收。其中花卉大市场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总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有180个普通摊位,年盈利约1000万元,可解决至少450人就业问题;装饰材料城项目,计划总投资3.15亿元,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解决200人就业问题;汽车装饰材料城项目计划总投资4.2亿元,项目建成后可解决200余人就业问题;中和国际广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可解决200人-300人就业;北大荒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建成后可解决150人就业问题……
松花江农场则按照“以园兴城、产城融合、产业富民”的思路,努力打造新型农机重镇,做到兴农机产业,富一方百姓。2010年,农场建立农机园区,龙头企业福田雷沃很快入驻,带动了区域内其它小型农机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抱团经营转变,由低端生产向高端配套转变,工业企业吸纳就业近15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0%.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个场仅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就达1200多人,占从业员总数33%,转移农业劳动力300余人。2013年,农场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沙河管理区建设农机大市场,计划投资2.35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除可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可带动服务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项目建成后年收入1亿元。
青年农场加强了石桥和长林两个工业园区建设,使步道板企业、防水材料、型煤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企业落户园区,这些小微企业安置就业61人。
困难职工所想的,就是哈局各级党委行政和工会组织牵挂的。哈局各农场在职工共富行动中,十分注重解决职工群众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红旗农场近年来先后投资1.5亿元,重点建设了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医院和养老中心,同时大面积解决了棚户拆迁、场部地区下排水、居民饮水安全等问题。小岭社区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陆续投入100多万元,为小区进行供暖管网改造,现在居民冬季室内温度达到18℃以上,他们还在居民区附近新打两眼水井,解决了多年来社区居民用水难题。青年农场投资79.万元,建设了总面积1541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为职工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条件。闫家岗农场则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职工医院,解决了农场职工看病难的问题。
民族的未来在教育,家庭的希望在孩子。哈尔滨管理局在职工共富行动中,都把开展“金秋助学”、帮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放在重要日程。四方山农场在2013年助学活动中,共资助了7名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共发放助学金和物品价值3万元。香坊农场连续两年为10多名考上大学的特困职工子女解决学费,有的连续资助到学生毕业。红旗农场对农场中学的孤儿进行帮扶,免除一切学习费用,并捐款8000元用于日常生活,使他们安心学习……
开弓没有回头箭,克难攻坚勇前行。如今,虽已是冰天雪地的初冬时节,哈尔滨管理局“一帮一”职工共富行动却像热火一样,温暖着全局职工的心田。
“到2015年,全局职工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位于垦区前列,低收入和困难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职工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是农垦哈尔滨管理局2013年“富民工程”确定的总体目标。使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职工群众,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富民”的大幕已经拉开,富裕的梦想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无数双更加有力的手,正在伸向困难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