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宋青松观点
文化宫的地位回归与形象的重塑,不但是关系到文化宫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职工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的实现。
作为重要的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和社会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文化宫)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重要贡献与辉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宫的地位和作用却发生了动摇,许多文化宫功能淡化,生存艰难,有的甚至演变成为经营性单位。
文化宫的地位回归与形象的重塑,不但是关系到文化宫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职工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的实现,所以当前重新找准定位,实现社会地位的回归和形象的重塑是文化宫求生存、谋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命题。
加强领导,回归公益属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宫是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是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工会应该明确文化宫的公益属性,让文化宫真正 “属公姓文”,突出它的公益性质和文化品位,而不是把文化宫再作为经营性单位管理。
加大投入,改善设施设备
文化宫的公益属性明确后,不但要保证文化宫的人员开支,而且对文化宫的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都应加大投入,以适应职工文化活动开展的需要。文化宫为职工服务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职工无论是作为纳税人还是工会会员,交纳了税及工会会费,有免费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力,而文化宫应是这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所以无论是管理职工税收的政府财政部门、还是收缴了职工会费的各级工会都有责任通过对文化宫的投入与支持,实现对职工文化的公益服务。
吸纳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
文化是以人才为凝聚力的,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没有优秀的团队。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各级工会与文化宫自身要把好用人关、尤其是人才引进关,把一批优秀的文化管理干部重用到文化宫的管理岗位上,把一批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安排在业务第一线。
关注不同需求,提供多层次服务
文化宫是工会的文化活动阵地,也是全社会的文化活动阵地,文化宫不但要服务职工,也要服务其他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概念已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工人群体的差异性更大,文化需求也有显著差异,比如新兴的IT行业从业者和大量的农民工。作为服务职工的文化单位,要深入研究他们的文化需求,努力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当今城市中,从广义上说,老年人多数是老工人阶级,而少年儿童也是工人的子弟,文化宫为他们服务也就是间接地为职工服务。所以文化宫在服务职工主体的同时,也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文化宫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中有所作为。
建立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标准
文化的自觉与规范并不矛盾,服务的特色与共性也不冲突,全国的文化宫虽各有特点,但为职工服务是共性,所以全国总工会作为文化宫的上级管理部门应对各级文化宫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监督模式,一方面逐步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推广创新经验。要通过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对各项服务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退出机制,提升发展品质
对于优秀的文化宫要重点支持,树立典型,带动其他文化宫发展;对于一些困难的文化宫,要进行帮扶,提高其生存能力和业务水平;对那些功能已经基本丧失,甚至成为经营单位的文化宫要进行分类改革;对于与政府文化部门重叠的机构要考虑退出,不能因为担心工会资产流失而造成更大浪费。对于文化宫缺失或已退出的地方,各级工会可以考虑借助文化馆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对职工文化阵地的建设与服务。
文化宫的地位回归和形象的重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愿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工会的重视,更离不开文化宫人的自强与奋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宫的美好明天一定会在不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