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来论·工事工评

重组盘活,让一些“僵尸企业”迎来“第二春”

王群
2020-11-05 08:31:5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如何处置“僵尸企业”这个“老大难”问题?除了清理、清退,还能通过盘活资源让其发挥余热吗?近期,《工人日报》推出“僵尸企业重组盘活的N种方式”系列报道,介绍了一批“僵尸企业”通过多渠道重组盘活、重新释放要素活力的新方式、新模式。

  “僵尸企业”指不具有自生能力,主要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或借债而勉强维持运营的企业,往往存在产业领域低端、行业产能过剩的特点。最近几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僵尸企业”的处置成为各地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以及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曾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确保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一方面,对于长期停工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加快实施清算注销、破产清算、强制注销。另一方面,对已丧失清偿能力但有一定发展潜力和重组价值的“僵尸企业”,加快实施破产重整、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按照这一要求,各地主要采取了“三个一批”的方式:兼并重组改造一批,加强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地的“僵尸企业”中,不乏一些既有资产和资源具备一定重组价值,且对并购主体来说存在通过重组提升效益空间的企业。对这类企业,各地正广泛通过多种重组盘活的方式并采取诸多配套举措,引导其发挥余热潜能。也有“僵尸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外寻源、向内挖潜,成功实现自救的案例。

  比如,山东兖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曾持续亏损十几年,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150%,被外界称为山东省第一家“僵尸企业”,其抓住混改机遇,通过股权重组引进非公资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更可喜的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其实现了自身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再如,浙江诸暨市的友谊特钢曾因经营不善成为“僵尸企业”,重组之后不仅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培育了竞争新优势,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还转变了企业战略定位,实现了向创新型企业的跨越。

  实践证明,一大批“僵尸企业”正迎来“第二春”,它们用重组后的实际经营业绩证明,其并非没有挽救价值,涅槃重生之后,甚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僵尸企业”的重组盘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府、法院、银行金融机构等合力参与、紧密配合,统筹运用经济、行政、法律、金融等政策措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引优质投资主体赋能,推动重组盘活进程。

  客观而言,“僵尸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精准施策、细化措施、分类化解。挽救具有拯救价值的企业,除了要有效甄别哪些是无效产能、哪些是违法违规产能、哪些是可以转化的产能外,还要兼顾人员安置与债务处置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当然,“僵尸企业”通过重组盘活走上新轨道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相反,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持续做好产品与服务,以内在的确定性应对外在的不确定性,企业的自身价值才能实现稳定性增长,真正从困境中走出来。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