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保护。如果盲目扩大生产,把供港生鲜的牌子砸掉,就有些得不偿失。
此外,还可以有制度化思维,就是通过制度复制、传承供港生鲜的传奇。供港生鲜的合格率可以达到99.999%,这是一个看似无法企及的传奇和神话,但制造这种传奇和神话的规律却不复杂——以完善的制度、严格的监管,对生鲜的质量予以充分保障。其实,生鲜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要想保证其质量并不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而且,在正常状态下,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就应该是常态,出问题才是反常,是因为内地食品问题出得太多,人们才会觉得供港生鲜是传奇,难道食品不就是应该全部合格吗?这可是供人吃喝的东西。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复制供港生鲜的制度设计,以制度化的监管惠及更多人。要知道对合格食品的要求,不仅仅是种消费需求,还是一项基本权利,不仅仅有60万人想要获得合格的高品质的食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吃到喝到的东西更健康。而且,供港生鲜背后的制度设计也只是常识而已——坚持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发起由专家、媒体、消费者及第三方认证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管委员会”,并推行随机、高效、过程性的质量检查和抽查。当监管全面而有力时,食品安全出问题才会是一个奇迹,人们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检查之前,就会被企业自动解决和自行消除。因为在强有力的监管面前,企业会主动养成制度和规则敬畏。
之前,内地的食品容易出问题,并不是所制定的标准不完善,而是监管有时不够给力。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很多内地的食品安全标准其实高于供港食品的标准,但因为监管的问题,最终的产品质量却可能“倒挂”——较高的标准没有被执行,食品出现问题;较低的标准反而被有效执行,食品全部合格。在市场经济,想把食品安全系于企业的良心无疑过于单纯,真正能够保障食品安全的,是有效的监管,是监管之后形成的震慑与敬畏。
在供港生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光是推广供港生鲜的品牌是不够的,这种推广只能是局部满足,这种推广无法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论从需求满足还是权利实现的角度看,制度化地复制供港生鲜的传奇都是一种必须;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复制,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才能基本满足,所谓的99.999%的合格率才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数字,才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什么传奇和神话。
聚焦:当“抢救伤者”遭遇“保护现场” 2011-01-05 |
别因个案反思颠覆认知常识 2013-11-18 |
一周看点(第222期) 2014-03-07 |
李劭强:“王海打假”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 2015-03-24 |
景区成开会“禁区”,让人心里不再堵 2015-05-04 |
李劭强:姚贝娜能否改变道德模范认知成见 2015-06-15 |
带薪休假不应该口惠而实不至 2015-08-14 |
李劭强:养老机构“亏”“空” 该如何补 2015-09-17 |
西安晚报:状元之“争” 2009-09-01 |
手机实名制生效还看执行力 2009-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