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园地-正文
北京女工剧社:“家”在舞台(图)
//www.workercn.cn2014-08-06 08:16:31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 更多

  大城市里小小的“家”

  在大城市漂泊的家政女工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并希望通过小小的舞台,在大城市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家园。

  16岁那年来到北京时,张国燕仿佛一夜长大。“虽然我家条件不好,破瓦房,纸糊窗,但爸爸妈妈总是把我们4个孩子照顾得很好。那时感觉,只要家里有他们在,天塌下来也不必害怕。”但到了陌生的城市里,远隔千里的父母既帮不上忙,也没有经验可以传授,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十多岁的女孩肩头。

  在大城市中奋斗的艰辛使她越来越独立,也让她产生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从农村女孩到城市家政工,在身份认同转变的过程中,她的生活习惯、节奏、观念和需求都在发生改变。张国燕说:“我在雇主家永远是个外人,每年回家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刚来北京的时候,我每晚都做梦,梦见客户不要我了,爸妈也不要我了,留我在黑暗中孤身一人。”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这是进城者永恒的话题。但身为女性,家政女工们还肩负着特殊的压力,她们只身进城,照顾雇主的子女、老人,自己的亲人却成了留守儿童和孤老——这种现状使身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她们,承受了更多的煎熬和痛苦。

  在地丁花剧社,家政大姐们就通过一出剧目反映了这种心情。扮演雇主的杨槐尖着嗓子要求扮演家政工的蒋秀华为她穿衣、倒尿,推着轮椅带她在小区遛弯。途中,家政工提出要上厕所,回来却发现雇主不见了。扮演家政工的蒋秀华在舞台上奔跑、哭泣、一遍遍地询问观众:“我大妈呢?”最后,她回到家,一眼看到了坐在沙发上、好整以暇看电视的雇主,对方轻描淡写地解释说:“你还没回来的时候,我就想回家了,所以让邻居把我推回来了。”

  像大部分家政女工那样,舞台上,蒋秀华的处理是把满腔的泪水咽了下去。她缓步向前走,面向观众,带着哽咽的声音说:“我还要不要留在大妈家呢?我要给女儿筹学费,我只能留在这里。可我好想女儿,好想回家啊……”

  全剧在她的独白中结束。那一天,杜克大学戏剧系副教授杰·伯德受邀前来指导。他指出,杨槐扮演雇主时,着力点并不应该在于她的“坏”,“那个角色上了年纪、下身瘫痪,出行要靠人来帮助,这样的生活境遇,事实上比家政工更可怜”。他引导女工大姐们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这一场悲剧:“悲剧的意义,不在于坏人行恶、好人受辱,而是在于,它揭示出了两个不同阶级的普通人,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彼此伤害。并揭示出,在没有建立比较良好沟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伤害是具有普遍性的。”

  杰·伯德说话时,家政女工们围在他的身边,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在纸上做笔记。在剧社这样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中,如史文艳所说,“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在“家”中,她们不再有漂泊感,可以放松、自由地讨论,她们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并通过这个小小的舞台,在大城市里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家园。(记者 张小叶)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