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园地-正文
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高效的科研能力是怎么来的?
//www.workercn.cn2014-08-25 07:14: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2)】高效的科研能力是怎么来的 ?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拓扑结构管理法探秘

 

  一个仅有18名成员的班组,却能长期引领我国再入飞行器及远程火箭弹结构设计的先进水平,并且屡有重大发明、创新,“鸣镝先锋班组”有什么绝招?

  面对激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管理压力和创新压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几代人的提炼,“鸣镝先锋班组”总结出了一套非常适用、十分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拓扑结构管理法”。

  所谓“拓扑结构管理法”,是引用拓扑学中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线关系的方法,把每个班组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在分析、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进而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率。

  “拓扑结构管理法”成了鸣镝班组走向高效、优质和成功的一大法宝。实践中,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它又被细化为环形拓扑结构管理、网状拓扑结构管理、星形拓扑结构管理和总线型拓扑结构管理。“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成功’。围绕总线,我们梳理规划出不同的班组职能,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应的拓扑结构管理方式。” 李长春是鸣镝班组里的“老人”,他见证了鸣镝班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全过程。

  环型拓扑结构管理:循环持续推动创新

  新与旧是两种完全相悖的属性,但鸣镝班组在设计生产中却需要把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一个成熟的旧型号,如果没有人总结,就是一堆过时的废铁。”鸣镝班组副组长刘秀春说,“如果没有人在这些基础上创新,一味吃老本,再好的技术也会被淘汰”。

  鸣镝班组建立起一套环型拓扑结构管理方法,通过技术总结、技术传承和新技术应用的循环持续地推进着技术创新。

  在技术总结中,鸣镝班组建立起了标准体系、设计指南、设计准则以及专利四位一体的知识库系统。多年来,完成了20多项国军标、部标、院标及所标的编写,申请了50余项国防等技术发明专利。

  与总结相比,技术的传承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在组员李长春看来,这也是一个不断吸取精华的过程。10年前,一项由老一辈航天人开创的可实现再入飞行器机动飞行的关键技术面临人才断层,鸣镝班组由此开展了贯穿三代人的“寻找技术传人”活动。年过花甲的老航天人把技术精髓交到70后设计者手中,第二代传人消化吸收后又传给刚刚入行不久的80后。时至今日,第三代传人已经独当一面,这项关键技术也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系列化产品。

  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环型拓扑结构管理中,新技术的应用毫无疑问是更为关键的一点。从设计手段到设计方法、从新材料到新工艺,鸣镝班组不断尝试着突破。目前,在我国再入飞行器产品化、轻质化、数字化等方面,鸣镝班组正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