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浙江省绍兴宋女士因4岁女儿患白血病,在朋友圈发了则募捐消息,希望能募到30万元。朋友们纷纷转贴并献出爱心。但有网友添加该女士微信后,发现其开奔驰车,还在网上秀钻戒,这招致人们的强烈质疑。
从媒体报道看,孩子患白血病似属实,据称为治病已花费50万元。求助者不仅在朋友圈发起募捐,还在网上发起众筹。据称,总共已募到26万多元。只是,与人们常见的那种凄惨无奈被迫求助社会的情况不同,这个家庭还“过得去”:老公经商,家有奔驰车。即便女儿患病,老公还给妻子买了上万元的钻戒。
有网友质问,假如募捐前说明自己的家庭实情,还会有人捐款吗?有人则批求助者不道德,认为不愿放弃自己的优越生活给孩子治病,反要透支他人的同情心,把经济压力转嫁别人。更有人质疑这种行为是否有诈骗之嫌。
当然,也有人对此抱以同情,认为一场大病会令一个中产家庭陷入贫困,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尽管众说纷纭,但由这件事引发的慈善信用风险却显而易见。假如任何人都可借网络便利向公众募捐,真假如何分辩?在我国尚无慈善法的情况下,类似事件的道德与法律责任又该如何评判和认定?
最近发生在四川的类似事件更有说服力。去年12月,盐亭县13岁女孩梁颖因患癌且家庭贫困获社会捐助11万元,获捐时家属曾承诺捐出未用完的钱。近日女孩不幸去世,爱心人士到医院查询发现,捐款未用完,但家属却拒绝退还捐款,由此引发一场“拒退捐款”风波。
两地的这两件事,虽情节各异,却皆因爱心慈善而起,而故事的演绎进程却渐渐发散出令人不安的意味。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只因着善良的本能捐献爱心,不期然结局和真相并不那么完美,甚而有点扭曲,难免让人五味杂陈,甚而滋生“悔不当初”之意。
或许,站在大慈大善的立场,做善事献爱心本不该设置前提条件,更不要图回报。但是,即便不求回报,善良也容不得欺骗。作为普通民众,假如你在街头对陌生求助者伸出援手,最终却得知那是职业乞讨者或骗子,所谓的“不幸”、“大难”之类都是谎言,你会作何感想?这种事,但凡经历一次,下次再遇到真需帮助者时,你还会毫不犹豫地再奉献爱心吗?
慈善需要传承,爱心更要呵护。这些年,媒体曝出的街头或网络上精心策划的求助骗局形形色色,单是一个炫富的郭美美就不知令慈善机构遭受怎样的重创,国人几乎每遇到慈善求助时便心生踌躇。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还在于慈善立法的滞后。在没有慈善法保障的语境里,真假难分,善恶莫辨。无序的慈善环境令一些确需社会救助的人难以如愿,而诸多不规范的慈善捐助活动也在消解着人们的真情和热情。
国人并不缺乏同情心,也不缺行善的热情,这从近来多个城市自发兴起的“爱心墙”可窥一斑。这项起源自国外的慈善活动,传入国内后,便受到热烈响应,有的城市甚至很快出现“爆棚”的局面,这也正好说明即便民间慈善同样需要规范和引导。
和静钧:晒到阳光,“依法慈善”才有意义 2010-09-15 |
网声 2013-01-09 |
郭文婧:积极化解网络募捐风险 2015-07-17 |
汪昌莲:“众筹救狗”倒逼网络募捐规范化 2015-07-23 |
汪昌莲:“狗咬骗捐80万”倒逼网络募捐规... 2015-10-22 |
魏英杰:慈善法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2015-11-02 |
晏 扬:规范个人募捐不能因噎废食 2015-11-03 |
社会不乏温情 2016-02-19 |
为何要对“网络募捐晒钻戒”说不 2016-02-26 |
开奔驰募捐 有违慈善初衷 2016-0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