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技术进步不应遮蔽人类价值
刘栋
//www.workercn.cn2016-03-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担心人类“机器人化”的对岸,树立着一排足以令我们自豪的人性特质

  有媒体注意到,两会代表委员中,有不少人都对“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相当感兴趣。事实上,全世界媒体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无论经济学家还是文化学家,无论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人人都显示出极大热情,仿佛新一代技术革命已经席卷每一个角落。

  不同于以蒸汽机、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今天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来极有可能彻底改变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无论规模、影响范围,还是复杂性,都可谓史无前例。在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所有国家的几乎所有行业”,并日益消除物理、数字与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内里蕴含的机遇和挑战,也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科技浪潮,舆论分为立场鲜明的两派。很多人持乐观态度,主张积极地拥抱新技术。他们认为,未来随着各项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各种移动设备将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储存能力,人们能够更轻松、便捷地获取相关知识。企业因为需求侧变化的倒逼,在供应侧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当数十亿人被技术连接起来,3D打印、纳米科技、能源储存等科技领域取得最新突破,意味着众多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然而,也有人清醒地指出,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难以忽视的社会治理挑战。技术红利的不平等分配,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造成大规模失业;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和网络武器可能被滥用,“引发公众新的恐惧”……面对种种“创造性破坏”,需要监管者“持续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型环境”,“实行透明、高效的公共治理架构”,保持竞争优势并继续存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正是在新技术和旧制度的博弈中不断演进。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激烈的讨论之外,也有人觉得工业革命概念有点炒过头了。究竟什么样的变化才算得上革命?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彻底完成,第四次又该如何消化?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就认为,人们应先对历史有足够了解,再去下结论。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革,首先要予以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回顾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任何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为民众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供了有利契机。虽然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碰撞与调整,但创造力、同理心和管理艺术,大方向都在培养人类的共同命运意识,进而提升人类的集体意识和道德意识。“我们如何保持人类的特性?”这是面对新技术时代最需要注意的本源问题。担心人类“机器人化”的对岸,树立着一排足以令我们自豪的人性特质。正如施瓦布自己所分析的,每一位消费者、公民和投资者在进行日常决策的时候,都要承担起引导技术变革的责任。

  “我们应当利用掌握的力量和机会,积极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让其助力我们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张开技术的翅膀,在寻求生活良善的旅途中,不忘初心,或许就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好诠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