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过于功利的研究成不了大事
王 瑨
//www.workercn.cn2016-12-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1943年,他证明了高维的“高斯—邦内公式”,构造了现今普遍使用的陈示性类,为整体微分几何奠定了基础。1984年获得世界数学领域最高奖项——沃尔夫奖。1995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12月3日逝世。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南开大学东南角伫立着一幢名为“宁园”的二层小楼。这便是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的故居。“宁园”就是他自己的治学态度的写照,“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个常数,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属不易,多一些宁静,比什么都要紧。”

  凭借这份宁静,陈省身开创并领导了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在他的带动下,中国数学走到国际学术前沿。凭借这份宁静,陈省身在艰涩精深的研究里体悟出“数学好玩”,在治学生涯中追逐着数学“史诗般的美感”。

  92岁高龄时,他还在攻克六维球面上复结构的存在性——一个几十年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93岁寿辰的第二天,他还在研讨会上坚持做了1个小时的演讲,提出了今后要做的4个学术计划;直到2004年11月——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对当今世界最大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已经有了特别的想法”。

  与陈省身的研究热情形成对比的,是基础研究的“无用”。陈省身曾言:“数学最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相当长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过于功利的研究终究成不了大事。”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大隅良典也发出过同样的感慨:“科学就是科学,科学不从属于技术。是学者的话,应该将眼光放在未知的领域。”的确,越是基础的研究,可能其转化为应用的时间就越长。从古希腊就开始研究的素数问题,几千年后才被运用到密码学中。科研工作不能只追问“有没有用”,更该多些追求真理、开拓未知的纯粹与好奇心。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事实上,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供给,是投入未来的“科学资本”,新技术、新产品、新流程往往都深深扎根于基础研究。整个社会应给予基础研究更多机会、更多耐心。

  今天,当我们仰望浩渺星空,有一颗以“陈省身星”命名的永久编号为1998CS2的小行星。正如先生本人,以其毕生在微分几何“纤维丛”中的探索跋涉,为后世学者指明了一条追求真理、沉潜治学之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