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于丧礼背后的精神内涵不能简单地嗤之以鼻。只有保持一定的敬畏,全面领会“礼”背后的“义”,才有可能对丧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持敬意的态度。
近日,知名学者余敦康、牟钟鉴等21人联名向媒体投书,呼吁保护乡村传统丧葬礼俗。联名书中指出,今年以来,有的基层地方政府以殡葬改革的名义,下文取消家族办丧,取消穿孝服、丧礼筵席、扎制纸草,有的还取消陪灵、路祭等传统乡村丧礼仪式。联名书认为,以上做法是强行废除了中华文明中延续三千多年的丧葬礼仪,不但剥夺了村民以传统礼仪悼念逝去亲人的权利,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人生礼仪构成了打击。
对按照新规定送葬的给予奖励上千元,对仍旧采用传统丧葬习俗的则罚款数百元,这是一些地方用“看得见的手”来推行丧葬改革的做法。地方政府有没有权力对群众养生丧死等“家务事”进行处罚,姑且存而不论。仅从文化的角度,对乡村传统丧葬礼俗,我们也应该有保护爱惜的意识。
人生不能无丧礼,这是各国各族人们的共识。丧礼是各种礼仪中产生最早的一种,如果以礼仪的产生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的话,那么丧葬礼仪则是文明社会中思念逝去亲友的一种重要情感表达方式。
就中国人而言,丧礼不仅是最早产生的礼仪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礼仪。《礼仪》十七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四篇;《礼记》四十九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十一篇之多。孟子将“养生丧死”并列,并不因死亡的瞬间短暂,而生存的时间漫长,就将两者区别对待,而是认为“养生”和“丧死”同等重要。而丧礼也通过孔子所说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信条,以及独特的“五服”等制度,成为国人精神土壤和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所谓一个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都离不开这片脚下的土地,离不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精神礼仪。关于丧礼的仪式是简是繁,是变是常,这些都可以因时代、因需要而斟酌损益,但是对于丧礼背后的精神内涵不能简单地嗤之以鼻。只有保持一定的敬畏,全面领会“礼”背后的“义”,才有可能对丧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持敬意的态度。
在具体实施层面上,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乡村丧葬礼俗同封建糟粕等同起来,如同以前“破四旧”一样,简单地统统砸烂,而要像孔子所秉持的“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一样,对传统文化的礼仪心怀严肃和敬畏。另一方面,在移风易俗实施变革的时候,尤其像丧礼这样带着浓厚感情的礼节,必须循序渐进。古人因情而制礼,今人改革礼仪,若不顾及感情和可接受性,必然事倍而功半甚至陷入徒劳境地。
当前,很多传统已经成为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那些经历过时间检验的习俗,要有保护起来的意识;对于一些最近才兴起来的恶俗低俗的内容,要加以规范和整治。总之,对于传统丧礼,不能简单地完全革除抛弃。不然,今天用强制手段摧毁干净容易,明天要让它从博物馆里活起来就难了。
胡 平:乡土文化的根还能延续吗 2014-01-29 |
刘大山:文化管理要有“文化” 2014-10-27 |
何 旭:“国学加餐”还需摒弃形式化思维 2015-01-09 |
李 强:狗肉风波背后的刻板印象 2015-05-06 |
王晓磊:消除冤假错案要摒弃“办案GDP”... 2015-06-02 |
赵 畅:改革成果该让谁来评价 2015-07-22 |
刘建国:手机拍笔记,何止是学生太慵懒? 2015-11-02 |
习总书记打响“十三五”起跑“发令枪” 2016-01-11 |
婚礼闹伴娘,莫让“闹”事坏了“好”事 2016-04-07 |
少些低俗多些大师 2016-04-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