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小刘春山近日在沪上安详离世了。“姚周”“杨张笑沈”这一代被誉为滑稽界最后的大师,随着小刘春山的谢幕,进入历史了。
小刘春山,现在的青春男女几无人识。但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上海,可谓耳熟能详。小刘春山的父亲刘春山,是滑稽鼻祖,独创“潮流滑稽”,20世纪20年代与王无能、江笑笑并列“滑稽三大家”;小刘春山子承父业,曾也红极一时,后改行做了“说书先生”。直到年近九旬,老先生依然活跃在上海滩各个社区文化中心和书场,到东到西,处处客满,大受欢迎。
2007年整整一个夏天,我追着小刘春山完整听完了他两部书。我在《解放日报》写了一篇评论《珍重这样的“活档案”》。为什么我说要珍重小刘春山这样的“活档案”?其一,老人衣食无忧,年届鲐背,却热衷于“跑码头”,他说他是“多动脑子,活络筋骨”,其实听他说的两部新书题目,非同凡响;《滑稽泰斗刘春山》、《小刘春山沉浮录》,合二为一,就是一部滑稽历史,岂言易哉?!对历史负责之精神,对史迹描述之精到,对人事绍介之客观,遍览坊间同类音像或出版物,如此怀质抱情,独无匹兮。其二,老先生善于创新,别出机杼。说了几十年的评弹,他却一直游离于评弹的主流圈子之外,自嘲自称是“滑稽评弹”,一口沪语味浓的苏州话,弹唱的是“九腔十八调”。不能说他不尊重甚至或缺乏评弹传统根基,恰恰就因为有了他那些时而自然穿插于书中、与故事情节绝妙相合的各种精彩的演唱,对今人甚至后辈已然不知、濒临失传的传统曲目和段子,那是最好的演绎和存真。其三,老先生精神着实可嘉,记忆力惊人。凡是小刘春山的老听客,无不为他在书中对老上海许多人事掌故旧迹如数家珍而拍案折服。联想到近年来一些有关旧上海、老城厢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能够逼真而生动地体现历史神韵的佳制,实在是凤毛麟角。我当时就说,如请小刘春山来当个顾问,完全有胜任的资格。
近年来,颐养天年的小刘春山,书是说勿动了,住进了养老院。兴起时他仍会给养老院里的四邻五舍来上那么一段,聊解寂寥。我一直关心的是,他那两部堪为“海派文化”妙注的好书,是不是被及时“抢救”了而能传承下来?
说到底,世界上是不可能有什么“活化石”的。与小刘春山同父异母的妹妹刘敏,在上海滩,几乎人尽皆知“富贵嫂”,事实上她是从艺六十三年的评弹表演艺术家,她与周孝秋先生共同创作的现代长篇《筱丹桂之死》,迄今也说了整整三十五个春秋。这部书创造了当下网上收视率高居不下的记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此时髦的政治术语,用在刘敏的身上,我并不觉得滑稽;“一甲子书坛耕耘,六十年守正创新”,是对这位阳光的老艺术家最贴切、最生动的写照。一部“悲剧喜演笑带泪”的《筱丹桂》,当年陈云同志誉之为成功的长篇,放到今天的政治语境,用刘敏老师的一言蔽之,这个社会,仍须扫黑除恶,尤应与时俱进。刘敏老师的传统书是《珍珠塔》。“出人出书走正路”,不是空话,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创新,且不说姑苏城,放眼上海滩,还有一爿座无虚席的书场么?我想要说的话太多,也能说它几回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