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变与不变之间:也说“坏老人”成因
李文
//www.workercn.cn2017-12-0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好老人”大都拥有一个大写的人生。不变的是,他们永葆青春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他们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上升的通道,在成与败、乐与苦、安与危的考验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而变化的是,在跌宕起伏中他们不断增长定力,在变革社会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广场舞大妈抢占篮球场、噪音扰民,老人公交上摔倒赖上让座小朋友,扶老人反被讹诈……类似事件屡屡在网上曝光,“坏老人”成了社会上高度关注的人群。

  关于事情成因,有两种说法,“坏人变老了”是一种,“老人变坏了”是另一种。前一种强调不变,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今日的“坏老人”都是昔日的“造反派”,年轻时就没学过好。后一种强调变,认为“坏老人”年轻时可能也是好人,种种不正常都始自老后。

  “坏人变老说”的不足在于一概而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人虽然“文革”期间表现不好,但老后并非统统变坏,而且杰出的企业家不乏其人。“老人变坏说”更难以自圆其说,看看今日社会那么多慈祥、和蔼、可亲的好老人——如袁隆平、褚时健、柳传志、任正非……

  窃以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可能是“老人变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一“越老越没出息”的论断很精彩,但不乏以偏概全之嫌,比如,宝玉最尊崇的贾母就没有从宝珠变成鱼眼珠子。

  其实,在荣宁二府男女人丁三四百口,贾母年龄最大,也最受人尊敬与爱戴。客观地说,贾母的感召力与吸引力既来自她的位高权重钱多,也来自她的宅心仁厚。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多有事例表明她是一个开朗幽默、仁善慷慨的“老祖宗”。

  池田大作说,“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老来的一切,都是年轻时修来的。年轻时有所作为,老来也往往能够为社会增添正能量。在应该奋斗的年龄勇攀高峰,可有效避免老后落下一身坏毛病,人见人厌。

  留心观察,“好老人”大都拥有一个大写的人生。不变的是,他们永葆青春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他们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上升的通道,在成与败、乐与苦、安与危的考验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而变化的是,在跌宕起伏中他们不断增长定力,在变革社会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比如,共和国元帅朱德就是这样一位可尊可敬的老人。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家门前冷落,年逾70的朱德是敢登门造访的少数人之一,而且每次去,两位老总都会下上几盘象棋。“文革”时期朱德的扁担“变成”林彪的了,朱德说“没关系,他借去了,是要还回来的”。朱德有时去农村,只带两个警卫,都穿便服,到地里,跟农民聊天,聊着聊着,对方忽然说“你怎么长得这么像朱德呀”。晚年朱德能够做到“德高不自显,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尤其是在紧要关头表现出的那份自信、豁达与淡定,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年轻时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并为实现这一理想与信念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与大风大浪的考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