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家“不像专家像庄稼”(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9-1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当代后稷扎根黄土地,“不像专家像庄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家群像记

  刘占德

  李华

  刘朝斌

  单卫星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诗经·生民》记载:“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相传4000多年前,“农神”后稷教稼于此,开创出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

  “远看像卖炭的,近看是农科院的。”在今日“农科城”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头顶专家、学者的光环,却朴实得如同庄稼汉一般。他们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扎根小城或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多年以后,刘占德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在去往陕西眉县猕猴桃试验站报到的路上接到的那个电话。

  彼时,这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师,刚刚结束在新西兰为期一年的进修,回国不久。

  “你在机关干得好好的,现在又是个‘海归’,怎么被‘贬’到试验站去了?是犯错误了,还是谁欺负你了?”电话那头,朋友一连串的问号劈头盖脸。

  刘占德心里清楚,没人欺负他,是他自己主动要求下去的。朋友不知道,连去新西兰学习猕猴桃的机会,也是他为下站做准备、毛遂自荐申请来的。

  “我学林业出身,还是想干点技术方面的工作、当个‘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浑身不得劲儿。往地里一扎,我这心就舒坦了。”可挂了电话亲身走进试验站,刘占德才明白朋友的担心因何而来:

  “岭脚下一处废弃的院落,仅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杂草丛生、房屋破败,连周边的村民都嗤之以鼻,那地方,鬼都不去!”

  但就是这个地方,刘占德一待就是8年多。在这期间,他和团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眉县成为陕西猕猴桃的优生区。如今,坐在条件已大为改善的试验站里,回忆往昔,他感慨万千。

  在位于“农科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称西农大),刘占德这样的农业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头顶专家、学者的光环,却并无书卷气,朴素得如同老农庄稼汉一般。他们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扎根小城或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