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代后稷扎根黄土地,“不像专家像庄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家群像记
刘占德
李华
刘朝斌
单卫星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诗经·生民》记载:“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相传4000多年前,“农神”后稷教稼于此,开创出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
“远看像卖炭的,近看是农科院的。”在今日“农科城”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头顶专家、学者的光环,却朴实得如同庄稼汉一般。他们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扎根小城或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多年以后,刘占德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在去往陕西眉县猕猴桃试验站报到的路上接到的那个电话。
彼时,这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师,刚刚结束在新西兰为期一年的进修,回国不久。
“你在机关干得好好的,现在又是个‘海归’,怎么被‘贬’到试验站去了?是犯错误了,还是谁欺负你了?”电话那头,朋友一连串的问号劈头盖脸。
刘占德心里清楚,没人欺负他,是他自己主动要求下去的。朋友不知道,连去新西兰学习猕猴桃的机会,也是他为下站做准备、毛遂自荐申请来的。
“我学林业出身,还是想干点技术方面的工作、当个‘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浑身不得劲儿。往地里一扎,我这心就舒坦了。”可挂了电话亲身走进试验站,刘占德才明白朋友的担心因何而来:
“岭脚下一处废弃的院落,仅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杂草丛生、房屋破败,连周边的村民都嗤之以鼻,那地方,鬼都不去!”
但就是这个地方,刘占德一待就是8年多。在这期间,他和团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眉县成为陕西猕猴桃的优生区。如今,坐在条件已大为改善的试验站里,回忆往昔,他感慨万千。
在位于“农科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称西农大),刘占德这样的农业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头顶专家、学者的光环,却并无书卷气,朴素得如同老农庄稼汉一般。他们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扎根小城或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曾当选劳模 一... | 2014-05-08 |
李正名:“弯下腰来”为三农服务(图) | 2014-05-08 |
邓兴旺:想让农活更简单省力 | 2014-05-08 |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的口头禅和“密码本” | 2014-05-08 |
袁隆平种出了“海水稻” | 2014-05-08 |
冯立田:“种石得玉”的传说与现实(图) | 2014-05-08 |
他们从冰川、冻土、沙漠中“掘金”(图) | 2014-05-08 |
杜祥琬院士: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 | 2014-05-08 |
茹振钢:守望麦田的痴心育种人 | 2014-05-08 |
“农民院士”朱有勇:少说道理 多拿成果 | 2014-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