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卢周来//www.workercn.cn2013-12-03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叶浩鹏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出来,从战略高度系统筹划了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及重点任务。这必将为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35年经济改革基础上,中央仍然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潜力没有充分释放。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深远的考虑。

  ——坚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居第84位,这表明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表明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实际”。筹划全面改革,千万不能在成绩面前自大,更不能被“盛世”鼓噪迷惑,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基本国情,始终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过去我们实现总体小康,靠的是发展;未来我们建成全面小康,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仍然要靠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未来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扭住发展这个硬道理不放松,则必须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不放松。

  ——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改革的牵引作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关系中,前者始终起着能动和决定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破题,带来经济社会领域巨变;十八届三中全会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牵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必将能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5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作为经济大国,中国距离世界经济强国却还很远。这种距离绝不仅表现在人均水平上,更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总体落后以及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上。对此,《决定》提出,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有效率。追求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必须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在宏观层面,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克服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进一步发展要素市场,克服要素闲置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的现象;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克服保护主义现象;使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在中微观层面,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与管理进步,而不是拼资源拼消耗。特别是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让劳动者争相提高技能、让科技工作者争相创新成果、让企业有机结合研发与生产,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更加公平。近年来,党和政府在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方面出了不少实招好招,但是,分配不公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少数官员利用权力索租现象并没有得到遏止;少数暴富群体穷奢极欲与少数弱势群体的生活境地反差突破社会底线。长此以往,将扭曲市场激励机制,影响经济实现内需拉动,进而威胁社会稳定、恶化投资环境。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建构体现公平的分配秩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更可持续。过去35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空气与水受到污染,土地与矿产被掠夺性使用。环境事件频繁出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愈发紧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切都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环境与资源都能体现价值,让污染者与资源使用者付出代价,从而推动全社会懂得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推动经济向绿色与低碳转型,实现永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改革必须要有针对性。《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结论,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一大突破。

  从一般经济规律角度看,划分经济体制的标准是看政府与市场孰轻孰重。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但长期执行可能扭曲价格机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市场经济是使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环节中去,增强全社会的发展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也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决定》把市场地位从此前“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凸显党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必将进一步释放出各种要素活力,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决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将其片面理解成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万能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挥党对经济改革和发展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也必须发挥好政府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决定》始终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通过政府简政放权解放市场“无形之手”的同时,还要通过转换职能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使之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更为有效,二者不可偏废。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决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关联配套的31项重大举措,其中在全社会普遍关心的关键领域和环节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任务。主要包括:在功能定位上,明确提出“两个都是”,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两个不可侵犯”,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明确提出“三个平等”和“三个鼓励”,即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决定》提出放宽金融业准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对内方面,允许民间资金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对外方向,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由引资大国向投资大国迈进。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制度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掣肘。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财政问题突出,土地征用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增多;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严重,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存在困难。为此,《决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允许农民流转土地,确保农民土地收益。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我国现行财税体制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矛盾: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部分部门对罚没收入依赖严重,“跑部钱进”腐败严重,等等。为此,《决定》提出,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关系,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国家治理结构。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围绕“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决定》提出,把保护劳动者所得作为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强调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欠账,一方面由于资源性产品定价过低,没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清洁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维护青山绿水往往意味着经济无法发展而甘受贫穷。对此,《决定》提出,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环保市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无论是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还是土地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无不触及重大利益。因此,相对于其他领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要勇于打破利益固化藩篱。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谋划改革必须以“人民利益至上”。在人民利益面前,任何局部利益、部门利益、阶层利益,尤其是少数人的利益必须让道。出台改革举措要尊重人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把改革的决策权交与人民,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垄断改革话语权,阻碍改革前行,扭曲改革方向。判断改革成败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防止改革措施成为特殊利益集团借市场化之名行涨价之实、防止改革红利只落入少数人口袋。

  ——加强改革措施的协同性。首先,要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建立起广泛共识,就能形成改革合力,改革就能一往无前。其次,改革决策要更加注重发扬民主,听取多方面意见,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意见,使改革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照顾各方关切。最后,改革要立说立行。把看准了的改革举措“打包”,果断地一揽子推出,不给特殊利益集团感受压力和采取行动的时间,从而大大降低利益固化带来的阻碍,使改革得以推进。

  ——加强党对改革的坚强领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全局领导,强化对改革的中枢指挥,在更长时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尽快建立并健全机构,真正发挥好领导小组核心作用,进一步搞好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推动全面实现改革目标任务。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