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发布报告,利用专家打分法,从空间运输、空间利用、空间科学和载人空间活动4个方面对各国的空间科技能力进行了比较,以满分100分计,美国得分95分、排名第一,欧洲(70分)、俄罗斯(60分)、日本(53分)分列二、三、四位,中国得分48分、排名第五;综合月球和行星探测、天文观测、近地空间环境观测等子领域的空间科学领域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得分19分,中国仅得4分。
我们将数据翻译一下:如果说空间运输是中国空间科技的加分项,那么载人航天活动能力与中国整体空间科技能力位置基本相称,而空间科学和空间利用则拖了中国的后腿!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2013年出版的专著对中国航天发展的整体评价是:大跃进!作者指出,尽管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在赵九章的领导下获得了大力支持,但中国空间计划长期以来对“应用”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科学”研究,且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严重依赖于对欧洲、日本、美国公开数据的二次分析。
作者与情报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的空间科学任务屈指可数(有的子领域甚至完全空白),围绕中国任务产出的论文数量仅占中国论文总量的5.2%。显而易见,如果这种“重应用轻科学”的观念和发展态势不改变,原始创新更是难以企及。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机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围绕空间科学任务产出的高水平科研论文进行了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发表的空间科学领域SCI论文数量从2000年排名世界第十二、占世界空间科学论文总数的2%,迅速上升到2011年排名世界第六位、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0.8%;中国的被引频次排名也不断上升,篇均被引频次为11.03次/篇。
进入新世纪,国际空间大国(地区)在国家空间战略中均明确提出空间科学规划,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战略计划》和《科学计划》、欧洲的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宇宙憧憬:2015-2025》、俄罗斯的《2030年前及以远俄联邦航天活动领域国家政策原则的基本纲要》、日本的《JAXA 2025愿景》等。这些规划和计划聚焦太阳系和宇宙的起源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人类生存环境等基本和重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在空间特殊或极端条件下物质的运动规律等基础科学问题,突出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探索和支撑,目标、方向和具体计划与时俱进。世界范围内空间科学蓬勃发展,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国在重大贡献和成就方面还乏善可陈,奋起直追已刻不容缓。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